靈魂的禱告

Page 1


章名頁.indd 2

2018/10/15 下午2:24


005

目 錄

推薦序/鄧紹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07 導讀/周學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0 前言/畢德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7 一九一六年版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2

致瓦德豪斯女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3

目錄.indd 5

1

禱告的內向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7

2

禱告的自然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61

3

禱告的道德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87

4

禱告的適時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99

5

禱告的無休止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

6

禱告的代替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

7

禱告的堅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7

2018/10/15 上午10:20


發現靈性生命裡的新大陸。

我們喜歡發現新的事物, 發現的過程充滿冒險、犯難、刺激和學習, 有滿滿的祝福與收穫。 也因此,我們用上許許多多的力量, 要在這個世界裡尋找新大陸: 以色列尋找迦南美地、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李文斯頓深入非洲。 到了二十世紀,我們更是在外太空裡、在基因裡,來找尋新大陸。 那麼,二十一世紀的新大陸又在哪裡? 有愈來愈多的人認為,人類的下一個新大陸, 不在外面,而在裡面;不是物質,而是靈魂。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一片未經開墾的新大陸, 這裡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是神呼喚我們前往的應許地, 也是這個愈來愈沒有呼吸空間,愈來愈紛亂的世界, 重獲更新與救贖的契機。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上路吧! 向一位位努力耕耘的靈修大師學習,如何透過腳踏實地的靈命塑造, 使內心這片地土,可以不斷地結實纍纍,林地茂盛。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馬太福音五章 5 節)

開場白.indd 1

2018/10/15 下午2:17


007

推薦序

推薦序 富希士被譽為「巴特之前的巴特式〔神學家〕」 (Barthan before Barth)的十九世紀英國公理宗牧師; 儘管他的地位頗為崇高,華人教會界及漢語神學界對 他卻十分陌生。事實上,富希士神學的獨特性很難被 分類。雖然他總是回到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來思考,但 是從來不拘一格;他涉獵的範圍廣泛,舉凡音樂、繪 畫、戲劇、文學、心理學、哲學,都在其筆下出現, 是個典型的基督徒知識分子。對他而言,沒有什麼跟 信仰沒有關係。讀他的《靈魂的禱告》,不能急切地 下定論,採取贊成或拒絕的立場,然後就將此書擱在 一邊。這是一本要求深思細想的書,一如禱告,不能 急就章,乃是一生之久、堅持不懈地操練,就如信靠。 這正是富希士對祈禱的看法。 對富希士來說,禱告不是密契,而是信仰的或先 知式信仰的,即基於神話語的信仰;不是默想、默觀 甚或相交,而是懇求、強求、摔跤,志在力圖改變之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7.indd 7

2018/10/18 下午 05:26:38


靈魂的禱告

008

後,配合神心意;祈禱不在於技巧,而是根據聖經或 耶穌的教導;不是內省自覺,而是位格之間的相遇談 話。禱告是十架神學,而不是心理學。富希士提醒我 們,基督的禱告及其十架,並非被動而是主動的。其 中的強求、熱切懇求,甚至力求改變,都是禱告的標 記,可見於聖徒身上。 這樣的禱告並不是出於那模仿耶穌基督的老我, 而是首先在於因著祂的擔罪而與祂合一,在聖靈裡得 以如此禱告。結果,禱告是:

因此當神對奉基督之名的禱告、信與愛的禱告讓步 時,祂所讓步的對象,正是激勵此禱告的自己,就如 祂因未有比祂更大的而指著自己發誓一般。基督徒的 禱告,是聖靈在我們裡面禱告,是在神國的合一裡的 禱告。此為基督的禱告,祂在客西馬尼園裡的角力, 是與父的 άγωνία(意即煎熬、苦痛)。但若是如此, 這即為神在祈求神,神在應付神—正如真實的贖

罪之必然。而當神讓步時,祂所順從的並非是一 個外部的影響力量,而是祂自己。(頁 169)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4.indd 8

2018/10/16 下午 03:31:35


推薦序

009

因此,禱告是三一神的事情,是神學。

鄧紹光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教授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7.indd 9

2018/10/18 下午 05:28:40


靈魂的禱告

010

導讀 有 則 軼 事 和 偉 大 的 隱 修 士 牟 敦(Thomas Merton)有關。據說,一位學生參訪客西馬尼修道院 (Abbey of Gethsemane)時,出於好奇心問了牟敦, 為什麼有人會選擇過好似中世紀時期的生活,以及為 什 麼 他 一 生 都 要 住 在 特 拉 普 會 修 道 院(Trappist monastery)?牟敦對此的回答相當深刻,他說:「我 在這裡因為我相信禱告。祈禱是我的天職。」極少有 人對禱告有如此深的信仰,將之視為召命。對牟敦來 說,禱告是一生的承諾。 人得以禱告,應該算得上是最無理和狂妄的念 頭。祈禱就像神從無中生有,創造了世界。其他先不 提,這意味著若非出於神的大能,沒有任何人事物會 存在。而禱告是不可能中生可能,也就是神蹟,我們 每次禱告時都可以經歷。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寫道: 「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羅八 26)禱告從 來不是一種本能,也絕不容易。然而,拿撒勒人耶穌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7.indd 10

2018/10/18 下午 05:28:40


011

導讀

的獨特之處正在於祂知道如何禱告,因著祂深知應該 向誰說話。祂最偉大的神蹟不僅僅是醫病、平息風 浪、在水上行走和餵飽五千人。教導門徒如何禱告: 「我們在天上的父」(路十一 2),其實是耶穌最偉 大的神蹟。向天父禱告是不可能的,除非通過基督, 而有的時候很難不將基督自己當成禱告的對象,這麼 做可以讓人感覺已然是在向神祈禱。 禱告的主角不是我們,反之,和禱告相關的一切 事物都與神有關。和禱告相關的問題,終究是和神相 關的問題:我相信什麼樣的神?在禱告的事上,我們 不僅僅需要屬靈導師,還需要一位神學家。對於有在 禱告,且持續禱告的人來說,神學家是不可缺少的嚮 導。《靈魂的禱告》的作者富希士正是可以指引我們 的神學家,幫助我們認識到所有禱告的起頭都是神, 不是我們自己。卜仁納(Emil Brunner)稱富希士為 英國最偉大的神學家。富希士(1848 ∼ 1921)是英 國公理宗牧師、神學家和清教徒的現代繼承人,尤其 他是十架神學的提倡者。富希士經常被稱為是「巴特 之前的巴特式神學家」。他被視作卡爾.巴特的先驅, 因為他將歷史中基督帶來的啟示置於其思想的中心。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7.indd 11

2018/10/18 下午 05:28:40


靈魂的禱告

012

遠在巴特之前,富希士也提出恩典確實先於天性和罪 這個觀點。 基督徒的禱告不是人將自己提升到神面前,而是 神在行動,為要揭示祂自己。根據富希士的論點,禱 告中啟示的意圖是可預期的。聖靈的工作是禱告的核 心,因為「對神說話,其實是住在我們內裡的神透過 我們與祂自己對話。聖靈帶著我們的靈魂回到神— 那位賜下聖靈的神 —面前,而非徒然而返」(頁 67)。 對富希士來說,禱告有兩個方面是基督徒生活的 中心。第一,禱告本身即是目的。「禱告常被視為成 就基督徒生命的偉大工具。但它不僅是工具,更是生 命的偉大目的。」(頁 38)因著耶穌基督的修復, 禱告讓我們得以享受與神的密契。「禱告之於宗教生 活,正如具原創性的研究之於科學—我們藉著它直 接觸及真實(reality)。」(頁 152)藉由表明禱告 的負面意涵,富希士勾勒出禱告的中心地位:正如禱 告是我們在基督裡與神密契的頂峰,因而罪的至深之 處便是缺乏禱告。「不禱告是最糟糕的罪。……不願 禱告便是罪中之罪,且終將以無法禱告收場。這是懲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7.indd 12

2018/10/18 下午 05:28:40


導讀

013

罰—屬靈的麻木,或至少是屬靈的失語和飢餓。」 (頁 31 ∼ 32)總結第一點,我們可以說禱告就是生 命;是與復活主的相交密契;是住在聖靈裡,預嚐天 國。禱告不僅僅是目的本身,更是信徒末世共享的終 局。 其次,禱告是很重要的工具,使得神可以在我們 裡面並藉著我們大力工作。

禱告是最能驅使道德靈魂成長、使之受控制的驅 力,不管是個人或群體的靈魂。最重要的是,願意 去行的人就能領悟個中道理。禱告是基督信仰之知 識與成長的重要元件。(頁 92) 單單禱告便能使我們不白受神的恩典。這意思是, 禱告建立了一個人或民族的靈魂,日漸形塑出道德 的性情,透過社會展現這新造的心,在人類中創造 新的精神。(頁 95 ∼ 96)

由聖靈主導的禱告之所以帶來成長或聖化心靈, 恰恰因為禱告是一種人際互動,是神的旨意與人的意 志邂逅。禱告不是自說自話,也不是對命運的克己降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7.indd 13

2018/10/18 下午 05:28:40


靈魂的禱告

014

服。禱告生活萌生的信任和順服不是聽天由命(頁 174 ∼ 176)。事實上,認真看待與回應我們的禱告, 就神而言,是屈尊和自我侷限的。

當我們禱告後,對於不禱告者的操練便轉為對那禱 告者的操練。我們得到了沒有禱告時,神原本不打 算給我們的恩典。即便我們沒有改變神的旨意,卻 也改變了祂對我們的行動;改變了 Verhalten(行 為),即便不是 Verhältenis(關係)。(頁 164)

此外,富希士也認為,禱告是聖靈在新造之人生 命中的工作:

「 與 神 的 對 話 是 偉 大 的 藝 術,」(Magna ars est conversari cum Deo)……要習得此藝術,必須透過 練習,並尋覓同伴。另外,也需要與這方面的大師 多有連繫;特別是聖經,主要則是基督。與祂的聖 靈交往。祂是洞徹神與人交通之藝術及奧祕的大 師;至少在人與神交通的藝術上,我們沒有其他老 師。(頁 137)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7.indd 14

2018/10/18 下午 05:28:40


導讀

015

禱告也是與慈愛之神的親密交往:「我們在真實 禱告中愈是與祂連結,就愈發在真愛中感覺到那深沉 而親近的差異,以及親密的他者性(otherness)。」 (頁 63 ∼ 64) 富希士非常強調與推崇禱告時必須強求不懈。這 個面向,受到自士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和立敕爾(Albrecht Ritschl)以來的新教靈修觀嚴重 忽視。「我想更完整地來討論強求這件事,它與禱告 及宗教的現實皆緊密聯繫。禱告要到強求的程度,才 會成為真實的力量。假若禱告者感覺禱告對神的旨意 並無實在的影響,就不是強求。」(頁 159) 與神角力是禱告的根本。富希士正確地指出,禱 告是意志的行動,而非只是採取被動的姿態,在一旁 獨處休息。「禱告不單單是希望,而是祈求,使用意 志的祈求。我們的意志進到禱告中,使祈求成為一股 能量。『禱告即工作』(Orare est laborare)。我們 求助的對象是一位主動的『賜予者』,所以我們亦要 付諸行動。因為我們若不認識祂、與祂真實地相遇, 就無法禱告。倘若神與以色列有所爭論,以色列就必 須與神較力。」(頁 31 ∼ 32)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7.indd 15

2018/10/18 下午 05:28:40


靈魂的禱告

016

《靈魂的禱告》是談禱告的現代經典,並且是以 救贖論為導向的靈修學。這部作品以最簡練雅緻的方 式,談論構成禱告的神學要素。書中處理了今日基督 徒最為需要的主題,處處可見令人信服的思想結晶, 且示範了禱告如何能牢牢地立基於神學之上。對任何 嚴肅看待禱告的人來說,本書是必讀之作。 比起翻譯經典,出版商對翻譯新書更有興趣之 際,校園書房出版社為中文讀者翻譯富希士的這本禱 告書,實為華人教會之幸。更甚,此書的翻譯和出版 是邀請,希望華人教會得以充分利用他們的屬靈傳 統,向其中發掘取用不盡的豐盛。

周學信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 汪瑩瑩∕譯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4.indd 16

2018/10/16 下午 03:31:36


前言

017

前言 禱告初學者—孩童、初信者—會覺得禱告很容 易。禱告的能力和欲望,皆深深地嵌在我們的內裡。 既然我們是被神、也是為了神所造,我們怎麼會不禱 告?這是我們的母語,我們的第一語言。當我們深陷 困境,會向神大聲求救;蒙主厚恩時,我們會高聲稱 謝神。「救命!」和「謝謝!」是我們基本的禱詞; 語調簡短、單純。 神對我們說話,呼召我們,憐憫我們,愛我們。 祂臨到我們中間,進入我們內裡。而我們回答、回 應、接受、接待、讚美祂。簡言之,我們禱告。就是 這麼簡單。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 但禱告不會一直如此簡單。我們在試驗的曠野中 舉步維艱,幾年後就會開始質疑自己起初那孩童般的 單純。我們浸沒在一個譏諷信仰的世代,鄙視和懷疑 侵蝕了我們起初的純真。時間久了,我們學會了「禱 告魔法」的觀念,開始練習一些能使生命輕省點的手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7.indd 17

2018/10/18 下午 05:28:07


靈魂的禱告

018

勢和咒語。不多久,早先的單純便與問題、懷疑和迷 信纏在一起了。 我們每一個人皆是如此。每一個禱告的人最終都 會遇到某種困境。我們需要神學家的幫助。對這些肯 禱告、並且願意繼續禱告的人而言,神學家是不可缺 的最佳夥伴。 之所以需要有神學家陪伴,是因為禱告多數的困 難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或出於朋友的好意,或是魔鬼 的謊言,而魔鬼似乎總是「特別關照」我們的最佳利 益。我們對自己的興趣,遠超過對神的興趣;我們專 注於發生或未發生在內裡的一切。個人的感覺與意圖 之間的巨大差異使我們困惑;那質疑我們是否配得禱 告的道德指控令人不安;那些宣稱能使我們成為特殊 屬靈菁英的祕訣,深深吸引我們。 但是禱告關乎的主要是神,不是我們。當然,我 們的全人都包含在禱告中,但神才是首要。神學家的 任務就在於訓練我們以神為禱告的開端,而不是以個 人的思考、想像、理解,來開始禱告。然而,這可能 讓我們感到不安,因為我們需要人的關注。 然而,關注神更為重要。惟有靠著單單注目於神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4.indd 18

2018/10/16 下午 03:31:36


前言

019

的禱告,才能恢復起初的單純;以此開始的禱告就已 足夠。禱告是每個人所能做最私密的事,亦是所能參 與最具人性的行動。禱告時,我們比其他任何時刻都 更像自己,因為此刻的我們最真實、最有神的形象。 這是禱告的榮耀,但也是禱告的困難,因為我們的這 些自己,時常對自身比對神更有興趣。事實是,我們 不能信任禱告中的自己。單憑己力,我們就會變得自 私—只會全神貫注於我們虔敬的感覺、宗教上的進 步或屬靈立場。我們需要引導者和專家將我們的注意 力重新導向神;我們需要他們的提醒:神的話才是最 重要的。 在重新專注於神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那纏繞 我們的一切:攪擾人的疑慮、嘲諷和引誘。我們需要 機警的神學家的幫助。好的神學家會為我們帶來技 巧、專注、耐心,幫助我們在禱告中,再次將神置於 首要。 彼得.泰勒.富希士正是這樣的神學家。他是英 國公理會的信徒。雖然在我出生之前(一九二一年) 便已過世,三十五年來,在我自己的禱告生活以及朋 友的生命中,我卻一直把這位朋友和同盟留在身邊。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4.indd 19

2018/10/16 下午 03:31:36


靈魂的禱告

020

我認為他是全然可倚靠、且能大大激勵人的神學家。 他有太多能引用的佳言:

許多關於禱告的困惑,源於我們過度關注禱告的信 心,而非對神的信心。(頁 40); 我們所祈求的神,使萬物在祂裡面不斷地互相效 力,為了回歸本質而呼求。因此我們不僅不違背自 然,反而為它出聲。(頁 49); 禱告的基督徒是受造自然之讚美的書記(頁 67); 禱告是禱告的救贖;我們禱告,於是才能有更好的 禱告。(頁 77∼78); 禱告決定了最終到底是道德或體制統管這世界。

(頁 109); 禱告時,我們的工作比較不是協作,而是與神互惠 的同工(頁 115); ……禱告是人類生活中最不尋常的行動,如此不屬 世,如此超乎自然。的確,禱告完全出於本能,但 在一切未淪及愚蠢的事物中,禱告也是最不理性 的。(頁 118); 正在成長、屬神的孩子總是飢餓的(頁 120);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5.indd 20

2018/10/18 下午 02:06:13


前言

021

愛人者喜歡聽到對方說出他已經知道的事,每個戀 人都知道這一點(頁 125); 禱告之於宗教生活,正如具原創性的研究之於科 學—我們藉著它直接觸及真實(頁 152); 投入祂的雙臂,不是為了得到安撫,而是與祂角 力。祂喜愛這神聖的爭戰。(頁 177)

也許我最喜歡富希士的是,他是個執著於神學家 身分的神學家。他不疑惑、不岔題,是個直搗核心、 無半句廢言的神學家。有他伴著我們跪下禱告,我們 便同時能察覺此事的尊榮與莊嚴。

畢德生 寫於一九九五年四旬期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5.indd 21

2018/10/18 下午 02:06:13


章名頁.indd 3

2018/10/15 下午2:24


第一章 禱告的內向性

029

禱告一題是件困難甚至可怕的事,我們都懼

怕觸碰這個約櫃。寫這個主題的人,除非花

在禱告實踐上的工夫更勝於研究禱告的原則,否則不 該擔此重任。但恩慈的主也許仍舊看重人在探究禱告 原則上的努力,因祂自己曾到世上,讓「代求」成為 使人更明白如何禱告的禱告。人在禱告上所有的進 步,皆為神對禱告的應允,也許是對我們禱告的應 允,也許是對他人禱告的應允。所有真實的禱告都會 帶來進步,並增加我們禱告的能力。 不禱告是最糟糕的罪。我們常因基督徒所犯下的 明顯罪惡、罪行,或令人怵目的言行不一而感到訝 異,但這些皆是不禱告的結果或懲罰。我們因不尋求 神,以致為祂所棄。聖徒的歷史使我們看見,他們的 失腳是怠忽禱告的結果和責罰。有時他們的生命因在 靈命上獨行而失了人性。他們離開人群,亦被人群離 棄,只因未在禱告中尋求神;他們找到的不過是關於 神的想法或感覺。惟有活潑的禱告才能使孤獨具有人 性,因它大大地引發悲憫之情。惟有信靠基督之神, 並與祂交通,我們才能與人有和諧的關係。我們的自 我在神來到時退去,然後與祂一同進入我們心中的空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4.indd 29

2018/10/16 下午 03:31:36


靈魂的禱告

030

處,而這位父神是我們的弟兄。我們才能看見人在神 的愛中、那為神而活的存在本質。當神充滿了我們的 心,我們會在心中為人騰出空間,這比人道主義者的 心腸都大。禱告是一個行動,事實上,正是團契的行 動。若不跨越自我和個人的經驗,我們甚至無法真正 地為自己禱告。但即便我們以「為自己」為禱告的開 端,禱告的本質仍將帶領我們超越自我和個人經驗, 領我們到神、也到人那裡。甚至私人的禱告(private prayer)即是公禱(common prayer)—或許在私下 而非公開禱告的時候尤其如此。 由此,不願禱告便是罪中之罪,且終將以無法禱 告收場。這是懲罰—屬靈的麻木,或至少是屬靈的 失語和飢餓。我們不吃靈糧,於是我們踉蹌、衰弱、 死亡。「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無論是肉體或靈 命的勞苦,這句話都是實在的;肉身所需的糧食是如 此,生命的靈糧亦然。 如同食物,禱告帶來新的力量,讓我們的心靈得 以處在健康的狀態。我們因飢餓困頓而吃,吃了以後 便得以振作精神和氣力,來打那場甚至牽連了我們肉 體生命的戰爭,因為心靈和肉體都一同呼求那位活著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4.indd 30

2018/10/16 下午 03:31:36


第一章 禱告的內向性

031

的神。神白白地賜予,同時給予我們自由,是道德力 量的更新、人的本質的更新。若不時時更新,我們那 放縱的自由將禁錮我們。生命不過是不斷獲得餵養的 有機體,只不過人類因氣力較甚,於是持續勝過較低 等的生物。然而,禱告卻吸納聖潔神的道德力量,並 為之所同化。 我們得為這樣的生命而奮力。為了餵養靈魂,我 們必須在禱告上勞苦,而這是何等的辛苦啊!「祂在 極其傷痛中禱告。」若是必要,我們甚至得禱告至流 淚。我們與神的合作即是我們對神的接受,但這是一 種主動、費力的接受;若不接取自那「永恆力量」的 源頭,禱告就只是耗盡自身力量的強求。我們努力、 勞苦,是為了接受祂的賜予。那些有此強烈期盼的 人,將得賜予。禱告是挪用力量—屬天的力量— 之強而有力的方式,因此它具創造力。禱告不單單是 希望,而是祈求,使用意志的祈求。我們的意志進到 禱 告 中, 使 祈 求 成 為 一 股 能 量。「 禱 告 即 工 作 」 (Orare est laborare )。1 我們求助的對象是一位主動 的「賜予者」,所以我們亦要付諸行動。因為我們若 不認識祂、與祂真實地相遇,就無法禱告。倘若神與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4.indd 31

2018/10/16 下午 03:31:36


靈魂的禱告

032

以色列有所爭論,以色列就必須與神較力。此外,祂 不只是答案的賜予者,首先更是禱告本身的賜予者。 祂的賜予激發我們的回應。祂懇求我們,使我們也向 祂懇求。而我們向祂所求的,最主要就是有能力作更 多、且更好的祈求;我們祈求能更多地禱告。真正「禱 告的恩賜」其實首先是神的恩典,然後才成為我們的 能力。 因此弔詭的是,禱告於我們既是禮物也是戰利 品,是恩典亦是責任。但這不也意味著,一切責任皆 是禮物,旨在揭示真理?這難道不意味著,每次呼召 都是祝福,常被我們視為重擔的任務,其實是神的恩 惠?我們抬頭看見的是負擔,但若由神身旁俯視,就 看見祝福。這有如強壯的膀翅—它們增加了負重, 卻也提升了飛行的高度。若我們了無責任,這表示神 不再向我們敞開。沒有了責任便是失去神;沒有十架 就沒有基督。「當勞苦結束時,收穫亦結束了。」我 們一意孤行,要神賜下應允,結果忘記禱告本身即為 祂的賜予。但這不只關乎禱告的意願,而是能否將禱 告的恩賜與能力,視為神的旨意來接受並使用。每次 禱告,我們就已經在踐行神的旨意,這是萬事萬物中

校園-150.224-A1642靈魂的禱告-(P1-180)-FX_4校pr4.indd 32

2018/10/16 下午 03:31:36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