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自由的真諦--祈克果論人生抉擇/Either/Or

Page 1

34mm

150mm

90mm

150mm

20mm

90mm

追尋自由的真諦

人生的道路,似乎有無數個方向、千百種走法。然而我們總渴望這一生可以 活得有價值,活得真實,活得良善,甚至,活出一點美。這短暫而有限的存在,

要如何在無限的時間洪流中留下印記,刻畫永恆? 這是古今中外不曾止息的疑惑,也是十九世紀哲學家祈克果致力探究的問 《追尋自由的真諦》就是他寫作雄圖的第一砲,探討人生應該怎麼活、人的 價值在哪裡。如今,這本經典中的經典,以「精選註釋本」的新面貌重 現,陪伴你在品讀思索之中,邁向人生一個決斷的時刻─在那一

祈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刻,短暫將與永恆相遇,有限的將站在那無限的面前,抉擇是否 要成為最真實的自己,實現存在的真義,尋得自由的真諦。

丹麥神學家、哲學家(1813–55)。十九世 紀初,丹麥幾乎全國都是基督徒,生活富 足安定,然而多數人的信仰已經世俗化, 只剩行禮如儀的宗教行為;另一方面,經 過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理性主義的滲

230mm

透,基督教信仰漸漸化約成一套教義規則 而質變。祈克果生在這樣的時代,決意以

祈克果論人生抉擇

題。祈克果一生以著書論述為使命,剖析人的存在、哲學與基督信仰的關聯。

追尋

自由的真諦

祈克果出版《追尋自由的真諦》 時,刻意不用本名,而以虛構的編 輯「獨孤勝」之名發表。這是他獨 特的「託名寫作」策略:藉由虛構 不同角色,呈現不同的生命面貌與 價值觀 ─不是直接給讀者一個答 案,而是希望讀者能在多面向的觀 照啟迪中進入真理。 本書探討人生該怎麼活、人的 價值在哪裡,問的題目雖大,談的 卻是日常生活的種種:戀愛、婚姻、 謀生、理想、快樂、苦悶、責任、

寫作為一生的使命,致力闡發人存在的意

自由……無一不與你我切身相關。

義與基督信仰的關係。從一八四三年出版

對於人的思想、情感、經驗,祈克

第一部著作《追尋自由的真諦》起,直到

果以精準的析論,詩意的表達,直

書,成為哲學、神學、文學中的經典,對 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祈克果/著

林梓鳳/編譯

去世為止,他在十二年間寫了將近四十本

剖人性最幽微之處,往往兩三句話 就足以對卷沉思良久,咀嚼再三, 是一本值得收藏、慢慢品讀的經典。

編譯者/

林梓鳳 香港大學認知科學學士,哲學碩士(主修 語言心理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主 修翻譯)。 NT$700

設計/林鳳英

祈克果 校園

林梓鳳/編譯

A1536

20mm

校園書房出版社

(Søren Aabye Kierkegaard)/著

封面封底用圖 《阿馬立街的屋內》,為祈克果同時代的丹麥 畫家威廉 • 本玆(Wilhelm Bendz, 1804–32) 所繪,現收藏於哥本哈根的賀希斯布朗美術 館(Hirschsprungske)。

514mm A1536.indd 1

2015/11/20 上午10:41


目 錄 在永恆的真實面前追尋真正的自由:祈克果思想簡介/余達心 . . . . i 編譯者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 編譯說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簡稱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i 人物介紹與全書結構說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v

1 篇 來歷不明的兩疊文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篇 要享受人生:意趣與煩鬱. . . . . . . . . . . . . . . . . . .

18

1. 細拉疊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2. 單純不反思的情欲有哪幾個階段/音樂式情欲 . . . . . . . . . . 25 3. 古代悲劇的性質顯影於現代悲劇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4. 剪影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5. 最不快樂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6. 初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7. 輪種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8. 勾引專家日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3 篇 婚姻也美,更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1. 一個天才浪子的愛情與生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2. 現代人看愛情與婚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 3. 問世間,婚姻之情是何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目錄頁.indd 5

2015/11/12 下午2:13


目 錄 4. 起先的愛情又是何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 5. 更高一層的單純境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 6. 兩情若是久長時,正在乎朝朝暮暮 . . . . . . . . . . . . . . . . . . . 165

4 篇 選擇作怎樣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2

1. 選擇作怎樣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5 2. 問大系統哲學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1 3. 選擇作怎樣的人是怎麼一回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263 4. 享受主義:第一至第六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7 5. 第七層:要享受思想裡的絕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5 6. 再談選擇作怎樣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1 7. 用品德追求的人生觀來看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3 8. 選自己等於只顧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1 9. 追求品德能保留可享受的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5 10. 個體如果不履行普遍的大原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3

5 篇 出於愛,出於自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2

編譯者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3 附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8 參考書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8

目錄頁.indd 6

2015/11/12 下午2:13


E

vi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譯者序 祈克果的這部力作,有人選入歷來影響力最大的一百本書之 1

中 。多年前我第一次讀,深受啟發,現在很感恩有機會翻譯成 中文,跟大家分享。

這本書為什麼值得讀? 這本書「不是提供解救之道,甚至不是做全面的分析。…… 《追尋自由的真諦:祈克果論人生抉擇》是祈克果第一部正式出 版的著作,而他的心理類作品之中,這部最經得起時間考驗,最 有機會跨過近兩個世紀的時間,向現代人談論人類景況裡一些揮 之不去的持續現象,也告訴現代人,人類總是揮之不去地隱隱覺 得我們有能力做點事去改變這些現象」2。 這本書是一八四三年出版的,地點在丹麥哥本哈根,背景文 化包括當時當地的神學和哲學。不過作者所談的,跟人人都息息 相關。他談到人生現實裡實在的事情,例如快樂、享受、苦悶、 抉擇、自我、理想、成就、戀愛、單身、孩子、謀生等等。當中 有值得任何時地的人深思的東西,而讀者需要運用理解力和判斷 力萃取出來。然而,這不也是讀任何書本都要做的嗎?不正是讀 書的樂趣嗎? 在這本書裡,祈克果不是抽象地說理論去形容種種人生觀, 而是代入兩個有某種人生觀的角色裡,用第一身「我」的角度去 呈現那種做人方式,比抽象理論真切動人得多。此外,除了兩個 主角,書裡還提到其他多種做人方式,立論精闢,文思巧妙,使 人目不暇給,掩卷深思 3。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6

2015/10/28 上午 09:09:19


譯者序

vii

這本書講什麼? 原著分為上下兩冊。祈克果虛構了一個名叫獨孤勝的人作 本書的編輯,寫了編者序,放在上冊卷首。祈克果又虛構了一 個人物,名叫 A,從 A 的立場寫了上冊。A 喜歡享受人生。祈克 果又虛構了另一個名叫威廉的人,從威廉的立場寫了下冊。威 廉是 A 的朋友,下冊是威廉給 A 的三封信。在第三封信,威廉附 寄了一位牧師寫的講章給 A 看,這牧師在丹麥的鄉下荒原日德蘭 (Jutland)地區牧養教會。這位牧師當然也是虛構的。 總括來說,上下冊全部文字實際上都出自祈克果之手,不 過他虛構了四個作者,他們各有自己的人生觀,從自己的立場說 話。 「 《追尋自由的真諦》的焦點是看幾種做人方式,看其中每一 種做人方式整體的價值,並且問:用哪種做人方式生活最好?」4

祈克果為什麼用筆名寫這本書? 研究祈克果的學者通常說「A」 、「威廉」 、「日德蘭牧師」和 「獨孤勝」是祈克果的幾個「筆名」 。不過,祈克果用筆名主要不 是為了掩飾身分。這些筆名更像是祈克果創作的小說角色。祈克 果使用筆名,是因為不想要太直接地把信息硬銷給讀者。他想要 用「間接傳遞信息」的方法。有學者解釋說,祈克果「把一些相 反的人生觀和生活方式呈現出來,而且寫法富想像力,就是『用 文藝創作的方式』寫,設計得可以讓讀者進入各種觀點裡,從裡 面看出來,領略那樣看人生是怎麼回事。作者邀請讀者化身這些 人物,用這種種不同的眼光看人生,好像走進小說或戲劇角色的 內心世界。……祈克果似乎跟這些立場劃清界線,不過有時候 他不是真的毫不同意某個角色的立場。這有兩個目的:為了真切 地傳遞各種不同人生觀的獨特味道和質感;同時,讀者收到信息 後,不得不親自下結論,看看自己實際上應該怎樣做。作者容許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7

2015/10/28 上午 09:09:19


E

viii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各個不同的人生觀『為自己發言』,他身為第三者,不仲裁判斷 誰是誰非。」5 祈克果在《哲學片段後記之總結》(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的最後附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說明〉(A First and Last Explanation)中,請別人引用他任何著作時都標出那本 書的筆名 6。我在本中文版 一大篇的篇題後都加上一小段說明, 並且註明該篇為祈克果託名何人所作,幫助讀者記住怎樣衡量每 篇的觀點和立場。

譯者的嘗試 以下的嘗試,我都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去做,請各方師友不 吝賜教。 上冊 • 我沒有把上冊全部譯出來,只譯了編者序,以及摘 譯部分內容。原因是:上冊多篇文章以一些文藝作品為討論的基 礎,例如古希臘戲劇、斯克利布(Eugène Scribe)的戲劇、莫札 特歌劇的劇情、歌德的小說等,現代中文讀者不太容易有共鳴。 而且上冊裡的〈勾引專家日記〉已經有多個中譯本。此外,上冊 篇幅很長,比下冊長三分一。還有,上冊的主旨是描繪享受主義 人生觀,略過了固然有損失,不過下冊信裡所說的「你」就是上 冊的作者 A,威廉常常模擬和 A 對答,多處透露了 A 的享受主義 人生觀是怎樣的,可以算作一點補償吧。 分段 • 威廉的兩封長信也許不是結構井然的論文。不過,翻 譯時我為了好好掌握內容,就借助參考書對兩篇結構的提示,把 這兩篇長文分了段,加上段題。既然做了這工作,我就把段題也 留在譯文裡,讓讀者一併評鑑。這樣把經典著作分段,似乎挺大 膽,我參考的三個英譯本都沒有這樣做;但是我想到,連聖經這 神聖的文本,後人製作的譯本也另行分章分段,甚至加上段題, 那麼,把祈克果這個並非神聖的文本嘗試分段,應該是可以容忍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8

2015/10/28 上午 09:09:19


譯者序

ix

的吧。 篇題 • 每篇的第一行題目是我擬的,第二行題目出自原書, 除了第二篇。第二篇的兩行題目都是我擬的。 詞彙 • 我希望少用艱澀的中譯哲學術語。為了進一步理解那 些詞彙的意思,我翻查了一些參考書。 註釋 • 丹麥的祈克果研究中心(Søren Kierkegaard Forskningscenteret)出版了這兩冊的丹麥文註釋,特別有用,我 參考了。至於特別困難的句子,我搜尋有沒有學術文章解釋過。 我把這些文章的出處保留在註釋,既避免浪費已經找出來的資 料,也讓讀者評價我譯得對不對。 感謝主耶穌的父神容許我翻譯這本書。衷心感謝各位主內良 師、弟兄姊妹的支持。謝謝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編輯的 優秀專業工作使這個譯本生色不少。我再次感謝中學中文老師蘇 麗如當年熱誠真摯的教導。 二○○六年,我譯的第一本祈克果著作《勇氣與謙卑:祈克 果談作基督徒》 (For Self-Examination / Judge for Yourself! )出版, 在譯者序我特別感謝了蘇老師。今年六月底,正值我努力翻譯 《追尋自由的真諦》之時,只屆中年而彷彿永遠青春的蘇老師重 病臥床,我像無數的校友那樣去探望她,報告《勇氣與謙卑》的 出版情況,說「真感謝你教我中文,讓我愛上中文,日後走上了 翻譯這條路……」蘇老師雖然已經半陷迷糊,無法說話,但是眼 角淌下一行清淚。此情此景,深印我心。良師誠摯的鼓勵愛眷, 光風霽月般的心靈生命,已經盡在不言中。 神已經接蘇老師回天家,現今她與主同在,好得無比。願主 繼續使用她曾經播下的種子,使用她的眾學生。 我學識低微,還望各方師友指正提點。 林梓鳳 二○一二年 香港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9

2015/10/28 上午 09:09:19


E

xiv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閱讀提示

一八四一年,祈克果向未婚妻提出解除婚約。分手後,他用 了十一個月寫成這本書,一八四三年出版。祈克果是全書的真正 作者。他假設自己是以下各人,從這些角色的心態和思路寫出編 者序、上冊和下冊。

獨孤勝

為祈克果虛構的人物。姓名原文是 Victor Eremita,本書用意譯 1。 年齡、婚姻狀況不詳,非專業編輯或作家。在 一八三六年無意中發現兩疊文稿,似出自兩人手 筆,遂以 A、B 稱之。獨孤勝將文稿加以編輯,於 一八四二年出版成書,書名定為 Either/Or ,下冊 各篇的章題也是他起的。

A

為祈克果虛構的人物。姓名不詳。A 是獨孤勝給 他取的代號。 由 A、B(即威廉法官)的文稿可知,A 未婚, 外表俊朗、才華出眾、聰明、有錢,不需要工作 謀生,懂得享受,跟威廉法官是多年的朋友,小 威廉七歲。A 提過自己曾經有初戀情人,已經分 手,那個女孩後來跟別人訂婚。據威廉所言,A 有豐富的情史。

威廉法官/ B

為祈克果虛構的人物。B 是獨孤勝給他取的代 號。由 B 的文稿可知其名叫威廉,現職為陪審法 官,故稱其為威廉法官。 文稿中未曾明言威廉的姓氏與確切年紀。他說自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14

2015/10/28 上午 09:09:19


閱讀提示

xv

己不是很老;唸過大學;結婚多年,有一個三歲 的女兒,兩個年紀尚幼的兒子;妻子相貌娟好, 是他的初戀情人,婚後專心作家庭主婦。 日德蘭牧師

為祈克果虛構的人物。姓名不詳。因其神學院畢 業後即奉派到日德蘭的一個小教區當牧師,故稱 其為日德蘭牧師。 威廉寫給 A 的信件中說這位牧師是威廉的朋友, 比威廉大五、六歲,短小精悍,生龍活虎,為人 開朗;沒提到他是否已婚。威廉將他的講章轉寄 給 A 時,他已在日德蘭作了四年的牧師。

約翰

為祈克果虛構的人物。姓氏不詳。 約翰的日記以及他與簡可黛的通信,出現在 A 的 文稿裡。A 說約翰是朋友,但獨孤勝推測,約翰 與簡可黛也有可能只是 A 筆下小說的虛構角色。 約翰的年齡、職業、婚姻狀況不詳,由日記和信 件內容可知,他是個勾引女人的專家,曾經假裝 愛上簡可黛,用心計逐步勾引她,然後拋棄她, 享受這個過程,寫成日記。A 說約翰很卑鄙,認 為他也勾引過其他女孩。

可黛

為祈克果虛構的人物。姓名原文是 Cordelia Wahl,但 Wahl 是約翰在日記裡給她起的假姓 氏 2。 可能是 A 的朋友,但也可能只是 A 筆下小說的虛 構角色。據約翰的日記和她與約翰的通信所述, 可黛的父親是海軍軍官。父母雙亡後,她寄住姑 母家。後來為約翰勾引,復遭拋棄。年齡、職 業、婚姻狀況不詳。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15

2015/10/28 上午 09:09:19


E

xvi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原書與本書結構對照表 原書結構 序言

獨孤勝所寫的編者序

本書結構 第一篇 來歷不明的兩疊文稿

A 寫的七份文稿

上 冊

內容

第一部分 A 的文稿

+ A 友約翰的日記 內含約翰與女友簡可

第二篇 要享受人生:意趣與 煩鬱

黛的通信 第一封信 第二部分 下 冊

第二封信 B 寫給 A 的三封信

第三封信 信末附 B 友一位牧師 的講章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16

第三篇 婚姻也美,更美 第四篇 選擇作怎樣的人 第五篇 出於愛,出於自由

2015/10/28 上午 09:09:19


閱讀提示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17

xvii

2015/10/28 上午 09:09:19


E

462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譯者跋

兩個關鍵短語的翻譯 首先,有兩個關鍵短語的翻譯,我該解釋一下。為什麼把

Enten-Eller (either-or)譯作「只有兩條路」?現存的中譯本有譯 作「非此即彼」,有譯作「或此或彼」。選用「只有兩條路」,是 想要提供多一個選擇。這樣譯似乎不違背原文。威廉兩次用分岔 「站在分岔路 路比喻他的 either-or。第二封信開始不久,他就說: 口,心靈在做決定的一刻變得成熟。……這時候,dette Ord (this phrase、Enten-Eller 這個短語)就絕對重要。」1 他正式介紹那個本 身就絕對有價值的選擇時說: 「我的 Enten-Eller 是什麼?……只要 把一個人帶到這個分岔路口,讓他站在那裡,再沒有別的出路, 只能選,他就會選擇對的那邊。」 2 文中也九次用「錯路」表示 做這個選擇時會遇上哪些不該走的歧途。由此可見,第二封信很 多使用「選擇道路來走」的意象, 「只有兩條路」一語配合這點。 祈克果之所以選 Enten-Eller 作書名,部分原因跟當時的哲學 辯論有關。黑格爾派揚言矛盾律已經被否定,本來相反的理念都 可以調合成更高的統一體。丹麥的幾個哲學家和神學家因此爭論 起來,其中常用到 enten-eller 一語,代表仍然有些事情非此即彼、 無可調合。而這樣用這個短語,本身又出自黑格爾。因此,有 學者認為,黑格爾的 either-or 譯成了哪個中文詞語,譯祈克果的

enten-eller 時就該照用,保持連貫。3 既然已經有個中文譯法讓讀 者得知這層歷史淵源,我就不妨多提一個譯法,突出本書對這概 念的運用。 第二,為什麼我把 det Ethiske (the ethical)譯作「品德追求」 而不是常見的「道德」 ?一個原因是,本書除了 ethisk ,還有近義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462

2015/10/28 上午 09:09:19


譯者跋

463

詞 sædelig (moral) 。最少有一處,這兩個概念出現在同一句。4 所以必須理解這兩個概念的分別,譯詞也要反映出來。有學者說 明,一個社群的 Sædeligheden 建基於風俗或規矩,為了使社會 可以運作。5 那麼,在這本書裡,det Ethisk e 和 det Sædelige 大體 上都指對錯準則,不過 det Sædelige 側重群體的角色,det Ethisk e 側重個人的承擔和選擇;威廉在第二封信就主要從個人選擇的 角度講 det Ethisk e。而在中文裡,「道德」多數隱含社會規範的意 思 6,「品德」則稍微較像是一個人為了成為「有品」的人而要求 自己培養的,跟威廉所說的 det Ethisk e 也許比較接近。網上也找 得到不少華語使用者這樣理解中文詞語「品德」和「道德」的分 別。所以我嘗試用「道德」來譯 sædelig 的概念,用「品德」來 譯 ethisk 的概念。

Det Ethisk e 用來指人生觀時,我認為加上「追求」二字會清 晰一點,因為 ethical life-view 如果譯作「品德人生觀」 ,在許多上 下文裡,讀來似乎是一個人變得品德良好之後才有的人生觀,而 其實威廉的 ethical 概念似乎表示人立志選擇,繼續改變成形,持 續奮鬥,動態地向前,而不是靜態地已經到達目標。

第二篇的篇題為什麼用上「煩鬱」 全書對享受主義的一大診斷似乎是,享受主義引致煩鬱。在 第二封信,威廉說完享受主義,轉折到呼籲 A 以本身就絕對有價 值的方式選擇作怎樣的人,提出的理由是,只有這樣才可以脫離 煩鬱。也有學者提到,煩鬱很可能是《追尋自由的真諦》全書的 主題。7

祈克果怎樣看品德追求人生觀 本書的主體──那兩封長信,是虛構人物威廉法官寫的。 威廉的立場不一定是祈克果自己的立場,有些議題需要讀者思考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463

2015/10/28 上午 09:09:19


E

464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說得準確點,讀者就算是看祈克果的立場,也當然要親自思 考和判斷。讀者如果相信神,則需要把這本書對人生的理解跟聖 經所教導的對照比較。 威廉的人生觀稱為「品德追求人生觀」。讀者在投入他的世 界時,也許會覺得,他這人生觀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有敢於承擔 的抉擇,有源自肺腑的熱忱,有清晰正直的立足點,比 A 的享受 主義人生觀確勝一籌,甚至使人振奮。 但是,一些讀者可能也會察覺到他的人生觀並不完善。例 如一些地方,可能使人想問:丈夫可以視妻子為自己「生命的根 源」嗎?選擇了自己、決意追求品德而活之後,力有不逮怎麼 辦?人對自己有主權嗎?人可以像神那樣照顧自己嗎?讀者如 果對基督教信仰有認識,就可能發覺威廉的一些說法跟這信仰相 比,還有不足之處。例如威廉表示神不會製造極可怕的衝突,但 是聖經記載神曾經考驗亞伯拉罕,叫他獻所愛的兒子為祭(雖然 在最後關頭制止他,表明他通過了考驗) 。

8

其實,祈克果心目中還有更高層次的人生觀,就是信仰的人 生觀。不過,在本書裡,祈克果讓品德追求人生觀的這位代表暢 所欲言,以闡發品德追求人生觀和享受主義的對比,也讓品德追 求人生觀從內部自己露出裂縫。 祈克果讓威廉最後寄一篇講道詞給 A 看,那篇講道詞也許初 步透露了品德追求人生觀的問題。至於信仰和品德追求有什麼不 同,祈克果留待以後的作品才詳細處理。伊宏思有一段話可以幫 我們理解他思想裡品德追求層次和信仰層次的關係: 「祈克果筆下品德追求層次的人物例子大致上是有信仰的, 但是祈克果認為追求品德的人生和信仰人生有分別。分別也不是 簡單地在於一個人有沒有循規蹈矩的宗教信仰,原因是,活在品 德追求層次的人可能也相信神,對信仰十分認真。活在品德追求 層次的人可以這樣循規蹈矩地相信信仰,但是,這種人生有兩個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464

2015/10/28 上午 09:09:19


譯者跋

465

顯著的特徵跟比較深刻的信仰階段不同。第一,活在品德追求層 次的人抽象地看神,看祂為頒布品德法則者,或是品德價值觀的 基礎,而不是一個具體的、他可以和祂相交的有情志者。有些活 在品德追求層次的人可能也認為神是有情志者,卻沒有想過祂這 個有情志者可能會直接衝擊他這個個人,就像神直接衝擊亞伯拉 罕這個個人,命令他獻以撒為祭。第二,活在品德追求層次的人 認為自己有能力用自己的努力跟神建立關係。活在品德追求層次 的人聽見神吩咐人要成為某個樣子的自己,他相信自己做得到。 因此,在品德追求層次者基本上有一種自信,跟祈克果心目中信 仰人生的典型態度不同。」9 祈克果在日記寫道:寫《追尋自由的真諦》這本書「只是整 個行動裡的一環」10 後來用另一個筆名寫了一本書,其中評論了 威廉的不足 11 然而,品德追求人生觀也並非一文不值的。人從一個人生觀 進入另一個人生觀,並不是像移居某地那麼簡單的直線遷移,而 是像威廉形容婚姻時所說的,是進入「一個更大的同心圓、高一 層的境界」,前一個境界的元素用微妙的方式保留下來,換個方 式繼續運作。由享受主義進入品德追求是這樣,由品德追求進入 信仰也是這樣。有學者說:「威廉法官為『品德追求階段』的生 存方式辯護。作者的用意固然是人應該超越這個階段,進入『信 仰』階段,這從《追尋自由的真諦》第五篇〈最後的話〉可見; 然而超越不等於廢除。相反,在信仰階段,人會重新確立品德追 求,把這放在應有的位置,不再放在中心寶座上,而是要品德 追求服事人的靈性,使有靈性的生命可以變得完滿(這需要恩 典) 。縱使這樣,品德追求依然繼續要求這個人遵守品德準則。12 此外,有學者指出,威廉信裡的一些語句顯示他並非極度自 信人能靠自己完成品德的要求 13 總括來說,祈克果用多部作品描繪出三種人生:追求享受、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465

2015/10/28 上午 09:09:19


E

466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追求品德、信仰。追求品德的這個階段,有好處,也有不足,祈 克果鼓勵人藉著這個階段來超越享受主義,然後再超越這個階 段,同時保留其中一些元素。至於他筆下的信仰階段具體是怎樣 的,我就沒法在這裡說明了。 比較重要的,不是祈克果或學者怎樣判斷威廉的立場,而 是讀者你本身怎樣判斷,怎樣行動,走哪一條路;是讀者你自己 怎樣面對這件事:「一個真理必須是建立人的,才對你來說是真 理」 。你會不會選擇作怎樣的人?

Q458 00_譯者序等.indd 466

2015/10/28 上午 09:09:19


001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1

2015/10/7 上午 11:20:36


篇名頁.indd 2

2015/11/12 下午2:24


1

來歷不明的 兩疊文稿 編者序

篇名頁.indd 3

2015/11/12 下午2:24


編譯說明 這是原著上冊的序言,是虛構的編輯獨孤勝寫的。 本中文版完整譯出。 雖然只是序言,但是如果不看,很可能會誤解整部書。

篇名頁.indd 4

2015/11/12 下午2:24


第一篇/來歷不明的兩疊文稿 005

親愛的讀者,哲學裡有個為人熟知的說法,說「外即是 內,內即是外」[1];也許你有時有點懷疑這句話吧。也許你自己 心內就藏著個祕密,一個使你欣喜或痛苦的祕密,你覺得太 寶貴了,不可以讓外人知道。也許你接觸過一些人,你隱約覺 得他們心內藏著祕密,不過就算你軟硬兼施,他們都不吐露半 點。也許你沒有遇過這樣的人,自己也沒有祕密,卻也懷疑過 上述那個說法。這懷疑不時在你腦海閃現。這樣的懷疑自來自 去,沒有人知道它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呢,對於哲學的這 一點一向都有些異端思想,所以早就習慣了自己盡力觀察研 究。有些作者在這方面的觀點是我認同的,我從他們尋求指 引。總之,那些哲學著作還沒有做到的,我盡力補其不足。於 是,聽覺漸漸成了我最喜愛的感官。儘管一個人的內心跟外表 不相稱,他的聲音卻會顯出內心的真情。所以,耳朵是感應內 心真情的工具,聽覺是接收內心真情的感官知覺。所以每逢我 發覺看見的和聽見的有矛盾,我那個懷疑就得到加強,我就更 興致勃勃想要觀察。人告解時,跟神父隔著密密的窗格,神父 不見其人,只聞其聲;聽著聽著,慢慢根據聲音,揣想他的外

[1]

本書所說的「哲學」絕大部分指當時丹麥的哲學主流,就是黑格爾主義,或 稱玄想哲學(speculative philosophy) 。參 Niels Thulstrup, Kierkegaard’s Relation to Hegel (trans. George L. Stengre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1980), 333。 黑格爾是德國哲學家。根據這種哲學,「內」指事物的本質,「外」指事物的 表象(SKS K2-3, 85) 。黑格爾指出,如果要解釋外面的表象,就要引用內部 的本質,但是如果問你為什麼知道事物內部有那樣的本質,你又只能用外面 的表象來解釋。因此「內」和「外」互為因果。丹麥的黑格爾派哲學家海貝 爾(Heiberg)擴充這個想法,說可以把「內」和「外」看為是同一的。參 Jon Stewart, Kierkegaard’s Relations to Hegel Reconsider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3), 325-29。不過獨孤勝借用這句話大概另有意思,從下文可見。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5

2015/10/7 上午 11:20:37


E

006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表,所以不會覺得有矛盾。但是,如果你既看見一個人,又聽 見他說話,卻看見窗格在你和他之間,情況就不一樣了。 在這方面,我努力的觀察有得有失。我有時走運,有時運 拙,而要在這些路上贏得成果,總是必須靠運氣。但是我從來 沒有失去興趣,繼續研究。偶爾我幾乎後悔這樣堅持,卻也偶 爾碰上不期而至的好運,為我的努力加冕。就是這樣一次不期 而至的好運,用非常奇特的方式把這些文稿交在我手裡,現在 我很榮幸能呈獻在廣大讀者面前。在這些文稿裡,我窺見兩個 人的生命,加強了我前面所說的懷疑—外面才不是裡面。尤 其是其中一個人,他外在的表現跟內心完全相反。另一個人也 有點內外不一,因為他的外在表現沒什麼特別,底下藏著的內 心卻比較有意思。 有條理一點,還是先說怎麼會擁有了這些文稿吧。大約七 年前,我在這城裡一家二手貨鋪看見一張書桌,第一眼就吸 引了我。桌子的款式並不新穎,而且頗為殘舊,不過迷住了 我。我說不出為什麼有這感受;大部分人在人生裡都有過類似 的經驗吧。我每天要走的那條路就經過這間鋪子和這書桌,我 沒有一天經過時不定睛凝視這書桌。漸漸地,這張書桌在我心 裡有了一段歷史;我必定要看它。有時候我本來不用路過這家 鋪子,繞路也要去看,毫不猶豫。時常看,激起我的欲望,想 要擁有它。我真的覺得這個欲望很奇怪,因為我不需要這件家 具,要買也很奢侈。不過大家都知道吧,欲望巧舌如簧。我想 出某件事,要自己到這家舖子裡去做,問問其他東西,臨離 開時,若無其事地說想要買那張書桌,開出一個非常低的價 錢。我想老闆該會答應,那麼,把它送進我手裡的,就會是附 添偶然 [2] 了。這樣做當然不是為錢,而是為自己的良心。所謀

[2]

全書裡的「附添」或「附添偶然」譯自 det Tilfældige(the accidental)或同根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6

2015/10/7 上午 11:20:37


第一篇/來歷不明的兩疊文稿 007

不成。老闆非常堅持他的價錢。我依舊每天經過那家鋪子, 戀慕地望那張書桌,這樣過了一段日子。我想:你得下決心 了,假設有人買了,那就太遲了;就算你有幸再得到它,你也 永遠不能得回此刻對它的這份感覺。我走進那家二手貨鋪,心 跳加速。買了它,付了鈔。我想: 「你這麼奢侈,這是最後一 次了!哈,你買了它真是幸事,因為你以後每逢看見都會想起 自己多麼奢侈。有了這張書桌,你的人生就要開始一個新階段 了。」唉,欲望非常能言善辯,而人總是隨時可以重新立志。 於是書桌放到了我的房間。最初戀上它時,喜歡從街上注 視,現在同樣喜歡在家裡走過它身邊。我逐漸知道了書桌的豐 富內涵,熟知它的許多抽屜和有門的格子。這張書桌的各方面 都讓我很滿意。可是好景不常。一八三六年夏天,我的工作 稍緩,得以去郊外小遊一個星期。約好了郵車早上五點鐘來接 我。行李前一晚就收拾好了,一切妥當。四點鐘我就醒了,不 過,憧憬著郊外的美景,陶醉起來,又再進入夢鄉。僕人大 概想要讓我儘量多睡,六點半才叫醒我。郵車已經在響號;縱 使我平時不願意服從命令,但是郵車司機和他那充滿詩意的音 樂,我總會例外聽從。我趕忙換衣服。出門時想: 「慢著,你 錢包裡的錢夠不夠?」看了看,錢不多。打開書桌的櫃門, 想要拉開放錢的抽屜,有多少拿多少。啊,抽屜紋絲不動! 用盡方法都沒用。真要命!耳中響著郵車的誘人響號聲,這 一刻偏偏遇上這麻煩。我氣往上衝,光火了。就像薛西斯下令 鞭海 [3],我也決定重重報復這書桌。我要了斧頭來,朝桌子一

[3]

詞,是哲學概念;附添的事指可有可無、可以發生或不發生的事,相對於本質 上有價值的事(the essential) 。 波斯皇帝薛西斯一世(Xerxes I)命令人在希里帕海峽(the Hellespont)築橋, 橋剛建好就被海上的風暴吹毀。薛西斯大怒,下令鞭海三百下,把一副腳鐐拋 進海裡。Herodotus, History, 7.34-35.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7

2015/10/7 上午 11:20:37


E

008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劈,驚心動魄。可能怒火遮眼劈錯位置,也可能抽屜同我一樣 固執吧,總之我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抽屜拉不開,依然拉不 開。不過發生了另一件事。不曉得是因為我擊中了某一點, 還是因為一擊震動了整張桌子的結構,總之,一扇我從沒有注 意的暗門彈開了。門裡面是個格子,自然也是我從沒有發現 的。裡面竟然有許多紙張!我驚訝莫名。那就是這本書所出版 的文稿了。我決定不改變既定行程,等車子停靠在第一站,我 就會下車去借錢。我匆匆忙忙拿出一個紅木匣子,裡面原本 裝著兩把手槍;我拿走手槍,把那疊稿子放進去。快樂得勝 了,而且還出乎意外地增加了。我暗自求書桌饒恕我粗魯。我 思想裡向來的懷疑又得到了加強:外面不是裡面,真的。我的 經驗之談也得到證實:必須有運氣才能有這種發現。 上午到了希勒勒 [4],弄妥了錢的問題,我就隨意欣賞那地 方的秀麗景色。第二天早上就出門去遠足,而性質已跟原本想 的完全不同了。僕人拿紅木匣子跟著我。我到樹林裡,找到一 個浪漫的地方,可以儘量不受騷擾的。我拿出文章來讀。旅館 主人看見我們時常帶著紅木匣子去遠足,有點警覺,說我可能 在練習開槍。我非常感謝他這樣說,也由得他繼續這樣想。 我匆匆一看,輕易就看出我發現的文稿可以分為兩份。兩 份的樣子也不相同。一份用四開大小的仿羊皮信紙寫,紙邊 留的空位頗寬。字跡可辨,有時甚至有點雕琢,有一處不整 齊。另一份用整張大小 [5] 的蜂巢牌紙,分兩欄,像是法律文件 之類所用的紙。手跡很清楚,有點拉長了,四平八穩,像是商 人的字體。看內容也立刻能發覺兩組文章不一樣。一份裡面有 一些享受主義 [6] 的文章,長短不一;另一份則是兩篇長論文和

[4] [5] [6]

Hillerød,丹麥小鎮,在哥本哈根西北約三十二公里。 「整張大小」的紙是製成後沒有裁剪過的紙(SKS K2-3, 87) 。 享受主義(det Æsthetiske / the esthetic) :Esthetic 一詞來自希臘文,詞根的意思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8

2015/10/7 上午 11:20:37


第一篇/來歷不明的兩疊文稿 009

一篇比較短的,看來全都關於品德追求 2,形式是書信。我再 仔細察看,發覺這樣分類完全正確。後一份是幾封信,寫給前 一份文稿的作者。 不過,還是需要找精簡些的說法來稱呼這兩位作者,為此 我非常小心地看了稿件一遍,卻一無所獲,或者說幾乎一無所 獲。關於第一個作者、那個享受主義者,什麼資料都沒有。至 於第二個作者、那個寫信的人,從信裡讀得到他名叫威廉,是 個陪審法官,不過看不出在哪個法庭。如果要忠於史實,可以 把這人稱呼為威廉,但是這樣就沒有相應的名字來稱呼第一 個作者,就要我隨便為他取名。所以我寧願把第一個作者叫作 A,第二個叫作 B。 除了那些較長的文章,文稿還夾著一些紙片,寫著的有一 段段互不相連的簡練句子,有歎喟發洩,有思考的記錄。字跡 顯示是 A 寫的,內容也確定這點。 我試著排好那些文章。B 的文稿很容易排列好。從一封信 裡看得出另外那封是之前寫的。第二封引用了第一封的一句 話。從第三封也看得出先前已經有兩封信。 要排好 A 的稿子不那麼容易,所以我讓附添偶然來決定, 找到時是什麼次序就怎樣排列。我自然判斷不了這符合不符合 寫作時間的順序,配合不配合文章的理念。至於那些紙片, 原本是散落在書桌祕格裡的,所以我不得不為之編排一個位

是「感官知覺」 。祈克果有時用來指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基本上,活在享受主 義裡的人,以快感、美感、新鮮感等等來衡量事物的價值,做人的目標是追求 享受。這是 det Æsthetiske 一詞的狹義用法。此外,祈克果還把這個詞應用在多 個地方,例如,有些人雖然不是追求享受,而是著重品德和信仰,但是也可以 經歷到可享受的美,這種美也用 esthetic 一詞表達,這是廣義的用法,譯者按 、 「美感」 、 「美」等等,參 Ronald L. Hall, The Human 上下文譯作「可享受的美」 Embrace: The Love of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y of Love: Kierkegaard, Cavell, Nussbaum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 Press, 2000), 44。在威廉的論 述裡,跟享受主義相對的是品德追求。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9

2015/10/7 上午 11:20:37


E

010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置。我放在最前,因為覺得最好把這些看為預覽,預覽後面各 篇長文說得比較連貫的事。我把紙片的彙編命名為〈細拉疊 唱〉[7],並且題上「致他自己」3,當作題辭。這標題和題辭可以 說是我作的,卻也可以說不是我作的。是我作的,因為我把 這兩句用作彙編的標題;是 A 自己的,因為有張紙片寫著「細 拉」 ,有兩張紙片有「致他自己」這幾個字。還有一小段法文 詩句,見於一段簡練句子上方,我排在書名頁後面,就像 A 自 己多次做的那樣。看來,這些互不相連的簡練句子大多都真是 抒情的,所以我相信用「細拉」作整體篇名很合適。如果讀者 覺得選得不好,我該誠實,要承認這是我的主意;而 A 自己用 這個詞寫在那一段簡練句子上方,肯定是精妙的。各段互不 相連的簡練句子怎麼排列,我讓附添偶然決定。各段的說法常 常互相矛盾,我覺得完全正常,因為這正是這組文字在本質上 的感覺。如果說要把各段編排一下,使矛盾不致太明顯,我覺 得不值得花這精力。我按照附添偶然來排。也是由於附添偶 然,我注意到首段和末段簡練句子可以說是互相呼應的。首段 彷彿透徹地感覺一遍身為文人 [8] 的痛,末段則談到總是可以發 笑的那一方,享受這種滿足。 關於 A 的享受主義文章,我沒有別的要說了。全部文章都 可以立即出版;裡面如果有難解的地方,我只好留待文章替 自己解釋。我做了的,只是替文中偶爾出現的希臘文加上譯 文,用較好的德文譯本。

[7] [8]

參第二篇〈要享受人生〉 〈細拉疊唱〉題解。 (Digter / poet)是特殊用語。祈克果說的「文藝作品」很多 【X01】 「文人」 時候指任何描述理念的表達形式,包括詩歌、小說、戲劇,甚至講章、議論 文。一個人如果用語言、文藝或文學手法表達某些理念,尤其是,如果只是 旁觀和描述存在,而不作實際行動,就是「文人」 。參 M. Holmes Hartshorne, Kierkegaard, Godly Deceiver: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His Pseudonymous Writing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0), 95。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10

2015/10/7 上午 11:20:37


第一篇/來歷不明的兩疊文稿 011

A 的最後一份稿子是篇小說,題為「勾引專家日記」。這 給我另一個難題,因為 A 不說自己是作者,只說是編輯。這是 小說家的老把戲,我本來不反對,然而他使我的身分變得非常 複雜;一個作者裡面有另一個作者,好像中國套盒般,一個套 一個。我只想指出,A 的序言瀰漫著一種感覺,可以說已經透 露了 A 就是虛構這故事的文人,不過我在這裡沒法較詳細地論 證這點。 真的,A 好像被自己寫的文藝作品嚇怕了,這篇文藝作品 像夢魘一樣一直使他焦慮,他把這個夢講出來時也焦慮。假如 那是 A 所知道的真事,那麼,他腦海裡常常隱約存在的那種人 物典型終於在現實中出現了,序言卻沒有顯出 A 為此高興,我 會覺得很奇怪。 「勾引專家」這種人物典型,關於「單純不反 思的情欲」那篇論文提及了,〈剪影圖〉也提及了。A 表示, 跟唐璜相應的,應該是個自覺思考型的勾引專家,屬於「意 趣」的概念範疇 [9];所以,重點不是他勾引了多少個,而是怎 麼勾引。在序言裡我看不見跡象顯示這種高興,反而正如上文 說,我真的看見顫抖、恐懼,這大抵來自他在文藝創作時跟這 個人物典型的關係。 A 會恐懼,我不覺得出奇,因為就連我,跟這小說毫不相 干,甚至跟原作者隔了兩重,有時靜夜整理這些文稿,也會有 一陣奇怪透了的不安。那個勾引專家彷彿在我房間裡徘徊, 像個影子;他瞄那些手稿一眼,又用鬼魔般的眼光盯著我, 說: 「哼,你們想要出版我的文稿!真不負責任,你們會鬧得 那些可愛的小妞兒惶恐不安!不過,你們當然自信可以將功補 過,使我這種人沒法再害人。你們想錯了,因為我只需要換

[9]

當時文化界有人指出,古代戲劇著重表現偉大崇高的事,從不追求意趣,意趣 是新興的概念(SKS K2-3, 88-89) 。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11

2015/10/7 上午 11:20:37


E

012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換手法,我的形勢會更妙。少女聽見『勾引專家』這誘人的 名號,怎會不一群群投懷送抱!給我半年,我就能炮製一個 真實的故事,比我以前的所有經歷都有意趣。我想像,有個 青春洋溢、活力十足、冰雪聰明的女孩,她有個不尋常的念 頭,想要為女性向我報仇。她以為可以壓倒我,要我嚐嚐失戀 的痛苦。你看,這種女孩正合我意。要是她自己籌算得不夠深 入,我樂意幫忙。我會像木思人的鰻魚 [10] 那樣掙扎。等我帶她 到了我想要她去的境地,那時候呀,她就屬於我了。」 哎,我煩勞讀者看我的想法,可能濫用了編輯的身分吧。 請見諒,這是情況使然;因為 A 說自己只是小說的編輯而不是 作者,使我的身分也可疑起來,我專注地想著這點,就扯遠 了。 關於這篇小說我還有一點補充,只能以編輯的身分說。我 相信可以在其中找出故事發生的時間。日記裡有些日期,卻 沒有寫年份。這樣似乎沒辦法知道年份,不過,小心察看幾 個日期以後,相信找到了線索。固然每年都有 4 月 7 日、7 月 3 日、8 月 2 日等等,卻不是每年的 4 月 7 日都是星期一。於是我 算算,發覺 1834 年是這樣。我判斷不了 A 有沒有想過這點, 我認為大抵沒有,因為他假如想過,故意留下這線索,就不會 在其他所有地方那麼謹慎了,對吧。日記裡也並非有一則寫 著「4 月 7 日星期一」之類,只是有一則寫著「4 月 7 日」,甚 至,那則開頭寫道「於是在星期一」 ,引得你以為那天不是星 期一;然而,讀過那一則,就會發覺那必然是星期一。這樣我

[10] 【X02】木思(Mols)是丹麥一個地方,從前是偏遠的鄉下,丹麥的城市人 編造了不少傳說取笑木思人愚蠢。有一個故事說,一班木思人在池塘裡養了一 些魚,遭一條鰻魚吃光了,他們想要懲罰鰻魚,就認為最好用水淹死牠,於是 放牠進海裡,看見牠在水裡擺動就認為牠在痛苦掙扎。參 SKS K2-3, 89;Bente Elsworth, Danish: A Complete Course for Beginners (London: Hodder Headline Plc, 1994), 113。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12

2015/10/7 上午 11:20:37


第一篇/來歷不明的兩疊文稿 013

就找到了故事發生的年份。我曾經根據這年份,試著找其他文 章寫成的日期,卻徒勞無功。我本來可以把這部小說排作第三 篇,但是我說過了,我寧願讓附添偶然決定,保持稿子找到時 的次序。 B 的文稿很容易就排好了,很自然。我容許自己為文稿加 了點東西,就是加上題目;作者用了書信的形式,所以他自己 不好為這些論說文加題目。如果讀者讀過內容後發覺題目擬得 不好,我很願意承認自己好心做了錯事,承受這痛苦的感覺。 有幾處紙邊空白處有補充,我都放在註腳,免得干擾正 文。 B 的手稿我完全不容自己改動,而是當作文獻一般小心翼 翼地處理。裡面有一、兩個無心之失,這很可以理解,他只 是在寫信而已。要改正這些錯誤也很容易,可是我不想改, 怕僭越本分。B 說,一百個在世上走迷的年輕人,九十九個由 女人救回,一個由神的恩典救回;B 的算術顯然不太好,因為 他全沒有算上那些真的沉淪失喪的人。我本來可以改改這些 數字,不過覺得 B 的算法其實包含著一點美得多的東西。另 一個地方,B 談到一個希臘智者,名叫米松。B 說,如果七智 者共有十四個,米松就可以算作七智者之一,享有這難得的 幸運 [11]。我一時疑惑了,奇怪 B 從哪裡得出這麼聰明的說法, 也不知道他引用哪位希臘作者。我馬上猜是第歐根尼 • 拉爾 修;翻查約舒爾 4 和摩爾利 5 的書,發現正是引用他。B 所講的 資料大概需要糾正一下,因為情況並不完全像他所說的,儘管

[11] 【 頁 X 0 3 】 第 歐 根 尼 • 拉 爾 修 的 哲 學 史 說 , 柏 拉 圖 在 《 普 羅 泰 戈 拉 篇 》 (Protagoras)提及「七智者」 ,米松(Myson)是其一,不過拉爾修也指出, 所謂「七智者」的名單眾說紛紜,最少有十多人曾經列在各種「七智者」名單 裡。因此這裡說「如果七智者共有十四個」 。Diogenes Laërtius, 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 1.13, 106-08;SKS K2-3, 90。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13

2015/10/7 上午 11:20:37


E

014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古人有點不確定七智者到底是哪七個。然而我覺得不值得花這 精力改正,因為他的說法就算不完全符合史實,也另有一種價 值。 我五年前已經做好了這些,把文稿排列成現在這樣,想過 拿去出版。不過我當時認為最好再等一下,五年是合適的間 隔。現在,五年過了,我就繼續做這件事。我為了尋找兩位作 者的影跡,沒有方法沒試過,這不必我向讀者強調了吧。那 家二手鋪子沒有做交易帳目,你知道二手鋪子很少這樣。老闆 不知道自己從什麼人手上買入那張書桌,他印象中好像是在拍 賣會買的,會上賣的東西來自許多人。我花了很多光陰,但是 不敢向讀者敘述那林林總總的失敗經驗了。不想提,更因為那 些回憶使我自己也不快。結果怎樣,可以非常簡短地告訴讀 者:毫無結果。 我要出版這些文稿,要實行這個決定了,心裡卻升起一層 顧慮。也許讀者會容許我老實說出來。我想,我豈不是會洩露 那兩位不知名作者的私隱?不過,我越是熟讀這些文稿,這 個顧慮就越小。這些文稿的特性是,我雖然讀得很仔細,卻 看不出任何蛛絲馬跡。讀者更當然不會找到任何線索了,原 因是,我的確敢說自己不比任何讀者差,不是在品味、投入 感、洞察力方面,而是在用功和堅毅方面。所以,倘若那兩位 不知名的作者尚在人世,就住在這個城巿,看見自己的文稿竟 然出版了,只要他們自己不說,就不會有問題。常言道,印刷 出來的東西都是沉默的,這些文稿更絕對是沉默的。 我還曾經有第二層顧慮,本身不甚重要,挺容易解決,而 實際上以一個比我想像中容易的方法解決了。那就是,我想 到這些文稿可能帶來一些錢。固然,我覺得我身為編輯,出 過力,收取少許報酬也合理,然而,該給作者的報酬假如給 我,我得說,實在是太多了。 《白衣女郎》6 裡有些正直的蘇格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14

2015/10/7 上午 11:20:37


第一篇/來歷不明的兩疊文稿 015

蘭農夫決定買田地,種上東西,如果伊文內伯爵夫婦回來,就 把田地呈上;我就像他們,決定把整筆版稅存起來收利息, 一旦這兩位不知名的作者登門找我,我可以連本帶利還給他 們。我文筆拙劣,讀者該已經看出我不是作家,也不是以編輯 為業的文化界人士;如果沒有看出,那麼現在看見我這天真的 推理,大可確定我不是作家,毫無懷疑了。無論如何,像上面 說的,這個顧慮已經解決,方法容易得多,因為在丹麥,作家 的版稅根本不多。兩位不知名的作者一定要等很久,他們的版 稅連利息才會算得上是一筆錢呢。 剩下來的,就是要給這些文稿擬一個書名。我可以用「文 稿」 、 「遺稿」 、 「掇拾」 、 「佚稿」等等,你知道,這類詞彙多不 勝數,不過我都不滿意。所以,我定書名時容許自己有自由虛 構一番。我會盡力解釋為什麼這樣做。就在我不斷閱讀和整理 這些稿件之際,靈光一閃,想到,如果把全部看作是同一個人 寫的,能給稿子新的一面。我很清楚別人可以怎樣反駁,說 「同一個人寫了那兩部分」並不符合歷史事實,不可能,因為 不合理。不過,讀者很容易就能想起有句諺語說:「說了 A, 就應當也說 B。」[12] 我一直放不下「同一個人寫了兩部分」這 個想法。或許有一個人,在人生裡這兩條路都走過,或者這兩 條路都思考衡量過。A 的文章表現了他怎樣用多種方法,嘗試 以一個享受主義的人生觀過活。而享受主義的人生觀很可能是 無法實踐得完滿合理的。B 的文章則表達了一個追求品德的人 生觀 7。我讓這個想法薰陶自己的心靈,於是清楚知道,可以 讓這個想法引導我決定書名。我選的書名正表達這個意思 [13]。 這書名不會使讀者有重大損失,因為閱讀時可以把書名拋諸腦

[12] [13]

丹麥諺語,意思是,開始了做一件事,就應當繼續。 獨孤勝選用的書名是 Enten-Eller,英譯 Either/Or,中文直譯是「要麼……,要 麼……」 。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15

2015/10/7 上午 11:20:37


E

016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後。讀者看完這本書,也許可以想想這書名。這個書名使人不 用問結局怎樣,A 最終有沒有被說服、有沒有悔改,B 是不是 勝利了,或者結局是不是 B 走到了 A 的看法那邊。這些文稿沒 有這種結局。就算有人覺得不好,也不該說這是錯誤,只能說 是不幸。我自己倒覺得這是幸事。有些小說,裡面有些人物實 踐的是兩種相反的人生觀,結局往往是其中一個勸服了另一 個。該做的是讓那些人生觀各自說話,但是那些小說為讀者提 供事情的實際結果,說是其中一個勸服了另一個。而這些文稿 沒有這方面的資料,我深以為幸。A 是不是收了 B 的信以後才 寫那些享受主義文章?此後他的心靈是不是繼續狂野、不受控 制、亂蹦亂跳,還是安定下來?我說不出半點答案,因為文稿 沒有說。文章也沒有顯示 B 後來怎樣、有沒有能力堅持自己的 人生觀。讀者讀完這本書,會忘掉 A、B 兩人,只有這兩種人 生觀相對而立,不用靠人物的結局來作判斷。 我沒有什麼要說了。只是想,我尊敬的這兩位作者如果知 道我在做這事,可能會希望在自己的文章前面對讀者說幾句 話。所以我加上幾句,好像由他們捉著手寫字一般。A 不會反 對出版這本書吧,他大概會向讀者高呼: 「讀不讀這些文稿, 你都會後悔!」B 會說什麼,比較難判斷。他可能會責備我 一、兩件事,特別是怪責我不該出版 A 的文章。B 可能會要我 覺得他沒有參與,可以洗手表明清白。然後他可能會對這本書 說: 「唉,那好吧,你走進世界吧,儘量避開評論家的注意, 尋訪一個作為個體的讀者,在他樂意接待你的時刻拜訪他。如 果你遇上一個女讀者,我就要說:親愛的女讀者,在這本書裡 你會讀到一些你或許不該知道的事,讀到一些知道了大概有益 的事。那麼,不該知道的事,讀過要像沒有讀過 [14];知道了有

[14]

參林前七 29∼31。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16

2015/10/7 上午 11:20:37


第一篇/來歷不明的兩疊文稿 017

益的事,讀過莫忘。」我身為編輯,只加上這個祝願:但願這 本書在讀者樂意接待它的時刻找到讀者;B 的好意勸導,但願 親愛的女讀者能成功地確切遵從。 編輯 一八四二年十一月一日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17

2015/10/7 上午 11:20:37


篇名頁.indd 18

2015/11/12 下午2:24


2

要享受人生: 意趣與煩鬱 1. 細拉疊唱 2. 單純不反思的情欲有哪幾個階段/音樂式情欲 3. 古代悲劇的性質顯影於現代悲劇 4. 剪影圖 5. 最不快樂的人 6. 初戀 7. 輪種法 8. 勾引專家日記

篇名頁.indd 19

2015/11/12 下午2:24


編譯說明 這一篇為原著上冊的內容,由 A 所寫,共有八章。 每章的章題之後,編譯者先簡介該章內容, 有需要時則摘譯跟原著下冊有關的文字。 這八章流露了 A 的品味喜好、心情意緒、做人態度。 我們在第三、四、五篇(原著下冊), 則會讀到 A 的朋友威廉寫給 A 的信。

篇名頁.indd 20

2015/11/12 下午2:24


第二篇/要享受人生:意趣與煩鬱

051

勾引專家日記

章名頁.indd 51

2015/11/12 下午2:16


E

052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簡介 A 說認識一個人,名叫約翰。A 說,自己有次在約翰家裡, 約翰外出了,A 瞥見他書桌的一個抽屜開著,裡面有本日記,他 就偷偷抄了一份。日記講約翰勾引一個名叫可黛的女子,方法是 用複雜的心計逐步欺騙她,假裝愛她,讓她死心塌地愛上自己, 跟他訂婚。他又加強她心裡的享受主義思想,使她相信不結婚的 戀愛比結婚好,於是她解除婚約。她交出了一切,失去了純潔。 接著他離開可黛,說再也不想見她。約翰享受這個勾引的過程。 A 也認識可黛。他說可黛把一些信交給自己,是約翰從前寫 給她的。A 說自己把這些信加插在約翰那本日記的適當位置,組 成《勾引專家日記》這本書。書名是 A 起的。此外,可黛見棄後 寫了幾封信給約翰,他沒打開就退回。可黛交給 A,A 編在書前。 《只有兩條路》的編輯獨孤勝認為,《勾引專家日記》可能是 A 寫的小說,說約翰和可黛真有其人云云,只是小說家慣用的伎 倆。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52

2015/10/7 上午 11:20:38


第二篇/要享受人生:意趣與煩鬱 053

摘譯 A 的序言

……對可黛來說,這件事很可怕;對約翰來說,這件事會 更可怕。我可以這樣總結,因為連我自己每次想起這件事都惶 恐不安,幾乎不能克服。我也被捲進那個霧中國度,那個夢幻 世界,在其中,你每一刻都被自己影子嚇怕。……21 可黛遭拋棄後寫的信

約翰: 我不會叫你「我的約翰」 ,因為我真的心知你從來沒有屬 於我。我曾經這樣以為,滿心歡喜,因此身受狠狠的懲罰。然 而我還是要說你是「我的」 :我的敵人,是勾引我的,欺騙我 的,殺死我的,我的悲傷出於你這個泉源,我的快樂葬送於你 這個墳墓,你是我不幸的深淵。……就算你去到天涯海角,我 也屬於你。多愛一百個人吧,我也屬於你,到死那一刻也屬於 你。…… 你的可黛 22 約翰: 從前有一個有錢人,有極多牛羊;有一個貧窮的小女孩, 只擁有一隻小羊,在她手裡吃東西,在她的杯裡喝水 [9]。你就 是這個有錢人,富有到擁有全地的榮耀;我就是這個窮人, 只擁有我的愛。你取了我的愛,很喜歡。後來,欲望向你招 手,你就拿我所擁有的這少許,宰殺了獻給欲望—你根本不 可能犧牲你自己的東西。從前有一個有錢人,有極多牛羊;有

[9]

參撒下十二 1∼7。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53

2015/10/7 上午 11:20:38


E

054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一個貧窮的小女孩,只擁有她的愛。 你的可黛 23 約翰的日記

八月三日 我現在愛可黛嗎?愛!真心愛她?是!忠誠地愛她? 是—在享受主義上忠誠,這當然也有點意義。假如這個女孩 落入魯鈍的蠢材手裡,就算他是個忠誠的丈夫,那又對她有 什麼好處?她會變成怎樣?一無是處。常言道,行走江湖, 光有誠實不夠,還要一點點別的東西。我說,要愛這樣一個女 孩,光有誠實不夠,還要一點點別的東西。那一點點別的東 西,我有,就是欺騙。然而我真是忠誠地愛她。我嚴格自律自 制,為了要讓她的一切潛質、她那豐富得神奇的秉賦完全成 熟。只有少數人有能力這樣做,我是一個;只有少數人夠資格 受這樣的栽培,她是一個;我們不是剛好相稱嗎?24 約翰給可黛的信

我的可黛: 我貧窮—妳是我的財富;我黑暗—妳是我的光明;我 一無所有,一無所需。其實我怎能擁有任何東西?原因是,一 個人如果不擁有自己,卻說能擁有其他東西,是矛盾。我快樂 得像孩子,孩子不能擁有任何東西,也不准擁有任何東西。我 一無所有,因為我只屬於妳。我不存在;我停止了存在,為了 要屬於妳。 你的約翰 25 ……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54

2015/10/7 上午 11:20:38


第二篇/要享受人生:意趣與煩鬱 055

我的可黛: 妳抱怨說我們訂了婚不好;你想,我們的愛不需要外在的 約束,那只會成為障礙。我這就立即認出妳真是我超凡脫俗的 好可黛!我真的欣賞妳。我們假如作外在的結合,那真的只會 成為阻隔。……其他人有分知道我倆的祕密,這也是騷擾。必 須有阻力,才有自由。只有當沒有別人覺得兩人相愛時,相愛 才有意義;只有當所有其他人認為一對戀人彼此憎恨時,戀人 才愛得快樂。 你的約翰 26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55

2015/10/7 上午 11:20:38


篇名頁.indd 56

2015/11/12 下午2:24


3

婚姻也美,更美 在可享受的美方面,婚姻有價值意義

1. 一個天才浪子的愛情與生命 2. 現代人看愛情與婚姻 3. 問世間,婚姻之情是何物? 4. 起先的愛情又是何物? 5. 更高一層的單純境界 6. 兩情若是久長時,正在乎朝朝暮暮

篇名頁.indd 57

2015/11/12 下午2:24


編譯說明 這一篇是原書下冊的第一部分,是威廉寫給 A 的第一封信, 本中文版完整譯出。 這一篇比較戀愛和婚姻,烘托出一些主題。 讀者可能會發覺,這些主題也可以用於人生的其他方面。 威廉寄信給 A,並不是因為 A 到別處去了, 而是因為 A 不喜歡別人當面跟自己說這些問題。

篇名頁.indd 58

2015/11/12 下午2:24


第三篇/婚姻也美,更美 059

1. 一個天才浪子的愛情與生命

朋友: 你最先讀到的這幾行字,最後才寫。我希望用這幾行來再 次盡力嘗試,把我現在寄給你的長篇討論放進信的形式裡。這 幾行跟最後幾行遙遙呼應,形成信封,以外在形式表明這是書 信。信的內容也會多方說服你,你讀的是信。我不願意放棄 「我給你寫的是信」這個念頭,因為時間不容許我寫論文,論 文必須組織得比較嚴謹;也因為書信形式讓我能比較懇切地對 你說話,循循善誘,我不願意失去這機會。 無論談什麼事,你都擅長談得完全普遍,不觸及你自身。 你太精於這種技藝了,所以我不會引你啟動你辯證式思維的力 量 [1]。你知道先知拿單怎麼對大衛王吧 [2]!先知講了一個比喻, 大衛王願意明白這比喻,卻不願意明白那是說他自己的。拿單 為了確保他明白,就說: 「王,你就是那人!」我也一直嘗試

[1]

[2]

黑格爾提出的「辯證式思考方法」 ,一個特徵是追溯事物發展的軌跡,做到透 徹全面。參 Robert C. Roberts, “Existence, Emotion, and Virtue: Classical Themes in Kierkegaard,”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ierkegaard (ed. Alastair Hannay and Gordon D. Marino;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8; repr., 北京:三 聯,2006), 重印版頁 194;Pap. X4 A 394;JP 3, 803。詳見頁X06註釋。 撒下十一 2∼十二 15 記載,以色列王大衛看中了部下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就 叫將軍約押安排烏利亞戰死。烏利亞死後,大衛娶了拔示巴。他犯這罪激怒了 神,神差遣先知拿單去譴責他。拿單向他說了一個故事,說有個富人搶了一個 窮人心愛的小羊。大衛說那人該死。拿單回答說: 「你就是那人!」 (撒下十二 7) 。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59

2015/10/7 上午 11:20:38


E

060 追尋自由 的 真諦

ither/Or 這樣提醒你,話是關於你的,是對你講的。所以我毫不懷疑你 讀的時候會一直覺得這是信,儘管你會覺得有點奇怪,這紙張 怎麼不像信紙。我是公務員,習慣用整張大小的紙寫東西;若 因此讓你感到我的文章是正式的,或許也是好事。 你收到的這封信頗長,用郵局的天平稱,會是一封很貴的 信;如果用精密的評論分析當作天平來稱,也許輕於鴻毛。所 以,請別用這兩種天平。別用郵局的天平,因為我給你這封信 不是要你轉寄別人,而希望你保存;別用評論分析的天平,因 為我不願意看見你那麼肆意和無情地誤解我。 假使不是你,是其他人看見這篇討論,準會覺得非常 奇怪、非常多餘。已婚男人讀到,也許會帶著一家之主的 快樂,忍不住高聲說:「對,婚姻,這就是生命裡可享受的 美!」年輕男子讀到,也許會有點不明就裡、沒有自覺思考地 揚聲說: 「對,愛,你就是生命裡可享受的美。」兩人都不會 明白,我怎會想到要為婚姻有可享受的美辯護,挽救婚姻在這 方面的聲譽。也許我不只得不到作丈夫或準丈夫的人感謝,反 而招致他們猜疑,原因是,為某樣事物辯護,等於表示那樣事 物不好。多虧了你,我才不得不為此辯護;我自己從沒懷疑過 婚姻有可享受的美。

A 怎樣看愛情與婚姻 儘管你有許多奇怪之處,但是我愛你,像愛兒子、弟弟、 朋友。我用愛美的愛去愛你,因為也許有一天,你會找到一個 中心,使你的行動不再那麼偏差。我愛你,因為你的精力、 你的熱情、你的種種軟弱。我用信仰的愛,懷著恐懼顫慄愛 你,因為我看見那些錯路,也因為我絕對不把你看為一個現 象。我看見你突然跳到正路之外,看見你像野馬般忽然人立起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60

2015/10/7 上午 11:20:38


第三篇/婚姻也美,更美 061

來,又往回狂奔,又向前疾跑;那些時候,我因為那樣地愛 你,所以不讓自己絮絮叨叨說教;但是我覺得你好像沒有被馴 服的馬一樣。我也看見那隻拉韁的手,看見嚴苛的命運已經揚 起鞭子在你頭上,隨時準備打下來。 然而你收到這篇討論時,或者會說: 「他定給自己的任務 可真大,無可否認。且看他怎麼辦。」也許我對你說話時太溫 和了,太容忍你;縱使你為人不可一世,我面對你時也有權 力,也許我應該多些行使這權力。也許我壓根兒就不該在這事 上跟你交手,因為在許多方面,你的確是個墮落的人,別人越 是跟你交手,情況越糟。你不是婚姻的敵人,卻誤用你諷刺的 眼光和尖刻的譏誚,嘲笑婚姻。 在這件事上,我樂意承認你並非在打空氣,你打在結實 的地方,下了很多觀察的工夫,不過我也要說,這也許正是 你的錯處。到頭來,你的一生只會是真正開始活著之前的助 跑罷了。你大概會答: 「無論如何,這總勝於跟著大眾做無聊 的事,成為大眾社會生活裡的一個原子,迷失自己。」我說 過,不能說你憎恨婚姻,因為你的思想還沒有真的走到那個地 步;至少,你想到「憎恨婚姻」這個想法時,總會感到那冒犯 你。所以,恕我要說,我認為你還沒有徹底想通這件事。 你喜歡的,是開始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你懂得怎樣為愛迷 醉,怎樣沉進這個狀態,藏在裡面,如夢如幻,彷彿能心靈感 應。你彷彿在編織最精細的蜘蛛網,完全裹住自己,靜待獵 物。但你不是小孩,不是一個正在甦醒的意識 2,所以你的眼 神有另一個意思;不過你滿足於此。你喜愛附添的事情 [3]。一

[3]

全書裡「附添的」一詞,譯自 det Tilfældige(the accidental) ,是哲學概念。附 添的性質指一樣事物可有可無的性質,相對於本質(the essential) 。例如下文 威廉說妻子的鼻子小。我們可以說,凡是妻子都是女性,「是女性」這個性質 屬於威廉妻子的本質,「鼻子小」則是她的附添性質。附添的事情,則是並非

Q458 追尋自由的真諦1-3.indd 61

2015/10/7 上午 11:20:38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