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Figaro Chine issue 20151231

Page 1


06

开篇

[PREFACE]

位于米兰的 BOSCO VERTICALE 绿色公寓

横跨泰晤士河的 Garden Bridge

M E T R O P O L I TA N ' S

F U T U R E

城市远景,由你我开始 这是一个无人不晓,却再三提醒人们反思的数据 :世界多达一半以上的人口皆居住在城市内,并 且持续地攀升中,以致到了 2050 年,这数目将逼近三分之四(根据联合国 2007 年的统计)。更何况随 着近期的经济动荡、难民问题、雾霾困扰等问题的出现,城市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已经成为了 热议话题。 从《Monocle》宜居城市排行榜中首次让亚洲城市夺冠,到《Weapons of Reason》探讨大都会的 兴衰,还有认为“城市对你有益”的《Cities are Good for You》作者 Leo Hollis 等,诸多言论都让人看 见城市的优质化而非窘境,达到理想目标则基于思想是否合时宜,行动是否够敏捷。

那些对你好的城市 “我们其实一直都误解了城市的运作。”Leo 说, “城市是永远无法有理性, 有组织的地方。但它却是个能让人更富有、更聪慧、更健康、更永续和更有 创造性的地方。只不过我们需要确保城市的未来并非是海市蜃楼——随着城 市的发展,我们可以发展出比目前更为强大的社区。可是我们心中仍活在维 多利亚时代,即便身在现代城市里。” 换句话说,追溯到那培养出伟大作家狄更斯的年代,Leo 认为上世纪 20 年代的城市规划,大多与庞大和垂直的建造计划有关,特别是政府所负责的 社会集合住宅。 “然而,问题就出现在这些建案,从建筑、道路、运输系统等, 都是单方面的考量。政府忘了城市的未来应该是‘为了人民’以及‘来自人民’ 。 ” 因此,任何城市中的改变,应该先考虑到人民,而非单纯以砖瓦来解决所有问题。 纵观世界先进国家大都会的现状,不少案例都值得借鉴。首先是“大苹 果”纽约 :城中的 High Line(高线公园)的建设看似简单,但这并非仅是将 一条荒废的铁路化作公园那么简单。因为,负责经营和管理公司“Friends of the High Line”(公园之友)是借由会员制和大众捐献方式才成功筹得足够款 项作为经费的,以聘请园丁管理植物和维修队伍确保公园安全。所以这公园 纽约城中的 High Line

确实可被视为一种来自人民的“众筹”计划。


High Line 的建成不仅让纽约市民有了全新的聚点,也自然为其城市的建 设带来了巨变 :沿途的建筑群也成为了地产商虎视眈眈的物业。然而,若顺 应这样的趋势,很快纽约也将无法再看到阳光,根据《Fast Company》杂志 所称。因为除了曼哈顿现有的 41 座大厦,另外在未来还有 34 栋高度达 700 英尺的建筑正在计划中,因此到了 2020 年,除非你能负担起一家顶层公寓, 不然走在街区内将完全无法获取一丝的自然光线。 而伦敦,也似乎将面临类似的状况。该城市在未来还将有多达 230 栋(对, 你没看错!)超过 20 层楼的建筑会被兴建。不过,是否每一栋建筑都会像公 认最丑的建筑“Walkie Talkie”那样设立造福人民的空中花园呢,则让人怀疑。 如果说伦敦至今还未让人感到遗憾的建筑计划,或许就是该城市交通枢 纽 King's Cross 区域的改造案子了。这里除了有 David Chipperfield 设计的办 公楼,还有谷歌的入驻,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莫过于全新的圣马丁学院以及 Ooze Architects 设计的“Pond Club”公共游泳池。前者在 Stanton Williams 的打造下,模糊了公共与商业的界线,让即使不是学生的大众也能享受到 学院外的喷水池、庭院、河畔、餐厅甚至是展览空间。而后者在与艺术家 Marjetica Potrc 合作下,则成为了英国首个人造淡水游泳池——之所以为淡水 乃因为池水皆以植物来净化,彻底达到永续的概念。 当 然,High Line 的 成 功 也 驱 使 众 多城 市 模 仿, 伦 敦 设 计 师 Thomas Heatherwick 也似乎受此影响而提出了“Garden Bridge”。这个将横跨伦敦泰 晤士河畔的桥梁,顾名思义就是企图用花园去连接伦敦南北岸,即将在 2016 年春季开始动工。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已故美国建筑师爱德华·斯通 (Edward Durell Stone,1902-1978)的一席话 : “作为一个伟大的城市,需要很 漂亮的建筑,但单纯追求建筑的壮观是不对的。很多优秀的城市,其伟大之 处就在于地上,因此,步行系统是城市景观规划要努力关注的重点。”

of Life Survey”(生活质量调查),自此每一年的“全球最佳宜居城市”的排行 榜就吸引了大众与各国政府的关注。但有别于另外两个来自于美世咨询和经 济学人智库的排行榜, 《Monocle》的生活质量调查宣称更注重的是所谓的软 实力,因此在最新一期的调查中就另外增多了 22 项新指标,包括房价和生活 费用、公共图书馆数量、市民自由度以及户外活动方便性等。有趣的是,即 便获得头筹的东京,却不意外地在另外两个排行榜中的 10 大皆未入选!不过, 根据该杂志解释,该城市因为在面对人口稠密与灾难的问题中,能有效保持 仪态和秩序安全,所以依然深得喜爱。 日本值得模仿的部分,也包括了对待老年化的现象。尤其是快到 2050 年的当下,当世界三分之四的人口都居住城市的同时,人们也会在每 10 个人 当中遇见 2 位银发族。这个现象早就出现于日本社会里,该国自 2012 年 9 月 起就已经有 5 万名百岁者。因此正视社会老化也将会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其中 一项课题。像去年才获得日本 Good Design 奖赏的“Ebino-ryofuen”老年护 理院就采取了“与大自然对话”作为建筑概念,让该山区的景色都在每一位 年长者视野内所及,甚至还接地气地引入温泉水入卫浴内,让住户的晚年更 为舒适。 其实,从这三个宜居城市排行榜就能看出,亚洲城市往往都不受高度推荐, 虽然日本较有成就的城市还包括福冈与京都,而亚洲其他城市也只有香港与 新加坡得以入选。但无须气馁的是,一些著名大都会,像纽约和伦敦亦都没 有入选。为什么呢?受青睐的城市,往往是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地理位于富裕 国家的中型城市,像维也纳、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等。所以这是否代表着: 越是义无反顾地将城市扩大,越是有降低宜居的可能性呢?

未来城市远景 国内的“造城”功力之强大,让国际间叹为观止。根据香港大学助理 教授 Juan Du 在《Weapons of Reason》里提到,深圳在过去的 40 年内 拥有全球最高的经济成长率,自 1979 年以来,年平均率为 25% !它确实

冷门城市值得关注 跨海到欧盟大陆上,这里的大城市在应对城市规划方面也各有其策。像 一直对其中央城区保护极致的巴黎,也终于开放其 40 年来严格的建案政策, 即将拥有 Herzog & de Meuron 设计的“三角”公寓楼 ;反观米兰则在举行世 博的同时,迎来了让世界叹为观止的绿化集合住宅“Bosco Verticale”。而荷 兰鹿特丹也有 MVRDV 将公寓与市集进行结合的杰作“Markthal Rotterdam”。 这一个外形如拱的复合式建筑,不仅创造了全新的集合住宅类型,也有效在 下方安置占地四层楼的车位空间,设想非常周到呢。 不过,城市规划新案子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冷门城市的崛起 : 从阿塞拜疆的巴库,到格鲁吉亚,还有哈萨克斯坦等都借由建筑和设计的力量, 来取得更多的“软实力”——即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及民意等方面的影 响力——只不过是否每一座城市都能如西班牙毕尔巴鄂那样获取世界的肯定, 以及最重要的游客流量,那就难以预测了。不过很肯定的是,这三个国度目 前还未面临像国内的鄂尔多斯,以及不少新建卫星城般的局面 :成为让人啼 笑皆非的“鬼城”。

宜居城市崛起

正如该城市的形容 : “从小渔村,变身为国际化大都会。”然而相对的,阿 联酋的阿布扎比当初也是个渔村,却反而即将迎来全新的 Saadiyat 文化 区域,不仅有巴黎以外的罗浮宫,也有四大建筑师掌管该区域博物馆的设 计,可见有远见是多么重要。 相同的,在阿联酋沙漠中一个不起眼儿的看似如工业区的地址,一个野 心勃勃的计划正在进行。被命名为“Masdar City”的这个“城市”,所设想的 就是成为全球首座碳排城市,完全依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提供电力,并 且让城市交通全部采用电动汽车来代步——当然,以目前只有约 10% 竣工的 建筑群范围,其实只要步行 20 分钟就能走访完毕。虽然当初预计在 2016 年 完工的这个城市计划,如今据其执行建筑师兼“市长”Anthony Mallows 所说, 需要到 2030 年才能完成。这在无形中道出了为何创造新城的想法非常容易, 而实际上却拥有更多的阻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谈及未来,人们(特别是设计师)的设想即便可以 天马行空,想象出无人驾驶车子、洞悉个人喜好的房子等的智能设施,也 无法解决眼前的问题。究竟设 计师是纯粹英 雄无用武之 地,还是他们本 来 就是罪魁祸首?当联合国在去年宣布将 10 月 31 日指定为世界城市日的 时刻,城市规划者应该要更努力展现魄力,与设计师和民众进行沟通—— 因为不进则退的,并不仅限于人,城市亦如此。未来的城市远景为何,或 许就掌握在你我手中了。

2007 年夏季,才诞生不到数月, 《Monocle》杂志就提出了该杂志的“Quality

编辑 / 刘菲菲 撰文 /Yen 图片提供 /Zaha Hadid (Hayes Davidson), Heatherwick Studio, Stefano Boeri Architetti 设计 / 钱丽艳

后高线时代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