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觉 51 期

Page 1

慈〡悲 〡 与 〡智 〡 慧 〡的〡 生 〡 活〡 杂 〡 志

修行功课 佛法的核心在于实践 坚持每日的修行功课 —— 就是佛法修行的实践之一 能否坚持 全在信心与出离心的多少

说空谈悲 空 加以充实才会丰盈 否则只会是空虚 过满 则需要放空 否则没有空间容纳新的事物

真实信心 持名贵在一心不乱 没有间断夹杂 不必以快念多念为殊胜 只要不缓不急 密密持念过去 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

免 费 赠 阅

51

日常修行不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只要具足正念观照, 内心明净,就能安住在详和自在的禅世界里。

9月至12月 2021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玄觉禅师

3 13 31


MCI(P) 015/01/2021

卷首语

创刊人/董事总经理 广声大和尚

意解 人生

普觉执行主编

1

2

传雄法师

3

普觉义务编辑

4

释道宏

5

沈玉兰

6

特约撰稿

7

笨女人 叶建勇 蓝郁 释道宏 心憩 净璇 美术编辑 周利珍

9 10 11 菩提 清韵

编辑协调 周利珍 / 李燕

13 15

封面摄影 曾秀美

16

印刷

17

Times Printers Private Limited 16 Tuas Ave Singapore 639340 Tel: (65) 6311 2888 出版 光明山普觉出版社

Dharma Propagation Division 电 话 : 6849 5342 传 真 : 6452 8332 电 邮 : publication@kmspks.org

12

18 19 法海 拾贝

20 21

光明山普觉禅寺

22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电 话 : 6849 5300

23

24

《普觉》杂志由光明山普觉禅寺所拥有、刊登及 出版,每四个月发行一次。

25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所有刊登在《普觉》杂志的内容均受版权法保护。 未获得正式书面同意前,请勿通过任何形式,包括 电子媒体或搜索系统,自行翻印。有意翻印者,请 事先联系普觉出版社征求同意。

琉璃 之光

28

电话:(65) 6849 5342 电邮:publication@kmspks.org

环保意识出版 于新加坡用环保纸印刷

免责声明:所有在《普觉》 杂志发表的意见和言论纯粹 属于个别作者或贡献者的观 点,未必代表光明山普觉禅 寺的立场。因此,纵然我方 尽全力确保杂志内容的真实 性和客观性,但因杂志内所 表达的意见或讯息而引起的 任何事故,我方,包括所有 的编辑、职员和受委托者, 一概不承担责任。

ISSN: 1793-298X

光明山普觉禅寺与其出版社的社交媒体脸书 关注我们: facebook.com/kmspks 关注我们: http://facebook.com/Awakenpub

27 29

磐陀 钟磬

30 31 32

栏目

普觉禅话 ◎ 释广声

畏因·畏果 ◎ 丁点 修行功课 ◎ 达惠 施 ◎ 心憩 加油,夹心层 ◎ 蓝郁 仗义每多屠狗辈 ◎ 叶建勇 我是盆景 ◎ 笨女人 我对爸爸的爱天长地久 ◎ 李明姝 一起正视失智症 ◎ 蓝郁 当东方禅与西方哲学碰上了 ◎ 常归 体验人生 ◎ 游乾桂 说空谈悲 ◎ 文远 忆妙老二三事 ◎ 柳雪君 学习《四预流支》心得报告 您,想礼佛了吗? ◎ 常归 紫萝卜的启发 ◎ 净璇 疫情中的卫塞节 ◎ 释道宏

◎ 官招铭

迷 ◎ 罗慧 《佛说无常经》的思想要义 ◎ 王欢 如何念佛 ◎ 悟开大师 人生警训 修行指南 ——弘一法师《晚晴集》解读 ◎陈浦燕 见山是山 ◎ 陈旦 坐禅目的与方法 ◎ 慎独 吃素·吃斋·持斋 吃素 ◎ 刘爽 健康与心理 ◎ 妙霞

◎ 慎独

百丈禅师《坐禅仪》解读 ◎ 慎言 真实信心 ◎ 截流大师 清凉澄观国师《十愿自励》解读

◎ 如意


增信团结 共度疫情

冠病毒疫情持续至今依然在蔓延流行, 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大受打击,民众心

中更是饱受不安、忧虑、畏怖等煎熬。面对疫 情,佛教弟子应该如何从佛法的角度去坚固信 仰、调适身心,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信,是趣入佛教的门径,是长养善法的根

本。《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 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 道。”《大智度论》亦说:“佛法大海,唯信能 入。”在佛教智慧宝藏的海洋中,要想获得佛法 的真实利益,首先就要具备正确的信仰。正信, 是我们佛弟子心灵的依托,法身慧命的依靠。只

宿。站在佛法的立场,反对迷茫与盲目的信仰, 倡导智慧与理性的正信。佛陀在《涅槃经》中 告诫说:“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 长邪见。”就是说如果只有信心而没有智慧,就 会增长无明烦恼,其所作所为就不一定会如法如 律;反之,假如仅有智慧而没有正信,那就会增 长邪知邪见。因此,佛法中的信仰是以智慧为 基础。通过智慧审视而增强信念,透过智慧体认 而陶冶宗教情怀,智慧愈深则信仰亦愈坚固。这 也正是佛陀在《华严经》中所强调的:“于佛法 中,智为上首”的意义所在。

疫情早日止息生活重回正规身心康乐吉祥平安

立道德的规范,提升生命的品质,找到人生的归

自律才有自由同心才能前行至诚祈愿诸佛菩萨慈悲加持护佑

佛法的参悟修行,帮助我们净化自我的心灵,建

正见、有修行有证悟的大善知识。《华严经》 云:“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 以善知识而为根本。”又“发心求菩萨道,为欲 成就一切种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求善知识勿 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有所教 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可见亲近善知识, 是修学佛法的第一步。二、听闻正法:即经常听 闻善知识所开示的正信佛法。《听闻集》云:“ 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 涅槃。”唯有听闻正法,才能帮助我们契入空性

加深领会,真正明了佛法的精神和意趣所在,而

心灵被佛光法水净化后的法喜与自在。

致的对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法崇奉、信受。透过

修持四种法行:一、亲近善士:即亲近具有正知

法后,要根据正信的佛法义理不断地理性思考,

去深入经藏,断灭疑恼,进而实践并体证这种身

在佛教中,“信”是指身心如一、内外一

为确保信仰的坚定、正确,佛陀要求弟子

正见,照见人生真相。三、如理作意:在听闻正

有对佛法生起正信,才会产生一种能量和动力,

不是盲目的随从迷信。四、法随法行:就是要 把学到和理解到的佛法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 当中,达到知行合一。此四种法行的修习环环相 扣,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由正法指引而 能如理思维,具备正信正见之后,才能如法如律 修行。

时值病毒肆虐,疫情之下,佛教弟子更应

奉行佛法所倡导的慈悲、感恩、智慧理念,安住 身心,调适心念,坚定信仰,正念防疫抗疫。病 毒汹涌,人人皆危,因此,支持配合防疫抗疫政 策,既是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也是对他人生命的 保护。疫情中,医务人员的勇于担当,保洁人员 的吃苦耐劳,义工朋友的无私奉献,执法人员的 恪尽职守,彰显出了人性的真善之美和温暖,正 是因为他们的负重前行,才得以让我们感受到岁 月静好,所以,我们要心怀感恩。懂得感恩,才 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接受人生。当前,全球 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佛弟子应从自我做起, 时刻保持正信正念,万众一心,团结合作,积极 做好各自的疫情防护,以期共克时艰。

自律才有自由,同心才能前行。至诚祈愿诸

佛菩萨慈悲加持护佑,疫情早日止息,生活重回 正规,身心康乐,吉祥平安。

🌀🍀

释广声


参老和尚开示说:多诵读大乘经典,每天定时定量做功课,决定往生。

之前在柏林禅寺学习时,常听明海大和尚劝人每日为自己制定一份功课,并建议制定 两个版本。有时间时就做长一点的功课,时间少时就做短一点的功课。梦老开示说:作为 佛弟子,每天早上起来后,首先念几百遍三皈依,每天这样坚持,就会得到三宝的加持, 起码不失人身。 每天都能坚持吗?别人能否每日坚持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自己是很难坚持的。在佛学 院学习时,因为演讲需要,看了很多关于观音菩萨的经典和讲解,知道了念观音菩萨圣号 的功德不可思议。观音菩萨发愿说,只要一心称念他的名号,就会“福不 唐捐”,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圣号可以“救三毒,解七难”。念一句观音 菩萨的功德力,就如同念诵六十亿恒河沙数菩萨名号的功德利益。念 诵观音菩萨圣号,也是福慧双修、定慧等持的一种修行方法。虽然我 知道称念观音菩萨有如此多的功德利益,但每天仍然不能作为定课坚 持念诵一定的数量。反观自己不能坚持功课的原因,自 认在于自己福薄障深。

修行功课

为了忏罪增福,开始拜《大悲忏》,之后得知,只要坚 持每天念诵五遍《大悲咒》,往生时十方佛国随你去,所求如 意,还可以忏悔难以忏除的罪业。但是每次坚持不久,总是以各种因缘而间断。来到新加 坡学习,由于学业紧张,功课便停止了。再后来,习惯了较为紧张的学习模式,重新开始 每日做功课。看到经中说,诵读《戒本》可以忏悔业障等,于是每天坚持诵戒本。后看《 华严三品》很欢喜,每天又坚持读诵。偶然间看到《遗教三经》,想起经中丰富的智慧和 警醒文句,又开始读诵。无论读什么,总是没坚持月余而间断。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关系,倡议佛弟子一起诵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武汉和国人

能否坚持 全在信心与出离心的多少

坚持每日的修行功课就是佛法修行的实践之一

意 解 人 生

佛法的核心在于实践

3

祈福,一直坚持到武汉清零停止活动。但从那时起,便再也没有间断过每日诵读经典的功 课,即便很忙的时候也要停下手头的事情来做功课。最近在诵读《圆觉经》,本以为只能 诵读上卷,没想晚上回来竟把下卷也诵完了,结束时已是零点,合上经书的瞬间突然觉得 欢喜幸福。这次之所以能够坚持半年每日功课不断,源于有一个共修平台,每天都会坚持 打卡报功课。这半年多走来,感谢每一位陪伴共修的道友们。 对于下等根器的我而言,这种共修的方式无疑是克服懒惰放逸的好方法。常常在懒 惰、放逸中把时间流失,心里想做功课,也知道做功课有利益,但就是坚持不下去。就像 《法华经》中的“医子喻”:比如一个良医,善于配制药方,治疗众生之病。这个良医有 很多子女。一次,他因事到其他国家,其子女不慎饮用毒药而中毒,不久良医回来,众子 心大欢喜,请求医治。父亲便用最好的药草配制解药,色相美味,捣筛和合,让其服用。 中毒最轻的孩子,直接服用后,病苦随之消除;中毒较深的,在父亲的劝说下服用了。还 有几个虽知道父亲制作的药味美且能迅速除去病苦,但就是不愿服用,总觉得有父亲在自 己就会平安无事。父亲见此情景,就说要外出办事,随后让仆人传话回来说客死异乡了。 子女一听父亲死了,想起父恩伟大,赶紧把药吃了,病即痊愈。 我想自己就是那种中毒太深的一类吧!总是认为还年轻,以后毕业了再好好修行,就 这样把时间都蹉跎了。对于修行,既想要解脱六道轮回,往生西方,但是却又不愿意真正 的去付出实践,拿出时间精力去坚持,既想马儿跑,又不想马儿吃草的心态,最终只能 徒手而归。佛法的核心在于实践,坚持每日的修行功课就是佛法修行的实践之一,能否坚 持,全在信心与出离心的多少。愿我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每日功课!

🌀🍀

文·达惠


身边传来,有东西匝下地面,仅离两米之遙,走在我前面两个人,大家不约而同迅

速的各自闪走,虽说是慢了半拍,所幸都没被击中,在惊徨之际回过神来对望,确认了彼此 都安然无恙。

我往楼上望去,只见一妇女把头伸出来往下探望,接着很快又缩了回去。原来在八楼 走廊旁栏杆处的墙沿外,约有五时宽的地方排列着另三个花盆,是给植物晒阳光吧?再仔 细环视,发觉没有任何的安全防范。像此类场景,我们不难在窗口的周围会看到掛着的衣

畏因·畏果

电梯走出,为避免在窗下走动,我径自穿入组屋楼下底层时,“波”的一声巨响在

2

物、鞋子、沙发坐垫、鸟笼;另一则是凉衣处的竹竿与托架上,时不时会放置一些较有重

曾发生过玻璃窗的脱落和压缩机坠下的事故所产生的阴影,至今依旧令人心生恐惧。后来 经政府严加管制,大大減少了这些事件的发生,便少有所听闻。 对安全意识,我是非常在意和敏感的。在工作中由于耳闻目睹了大大小小的意外发 生,促使我开始对此问题加以思索:事故为何会发生?有它的必然性吗?要如何避免? 我是一名电工,使用多种电动工具是工作上的必备和需要。所谓“电动”,变速之快 不言而喻,速变快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显而易见。然所造成的伤害和意外也不容小觑,因此 对工具性能的了解和使用方法的正确掌握,既是对生命安全的保障,同时工作起来也能得 心应手,事半功倍。 “高空作业”则是另一项要面对的挑战,一不留意或有任何差错,便会从高处摔下。 一次在十尺高的梯子上排查和维修故障电灯,因手不能触及,又没更高的梯子可用,只能 硬着头皮,把脚先后跨上最后一级的末端,在跨越的同时必须先以蹲的姿态处在面积狭小 的平台上,而这一级是安全的禁忌,是严禁站立的,我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蹲到站起 来是极为危险的过程,因四周没有扶手可抓,此刻只要梯子有丝毫晃动或动作大些,身体 便会失衡,后果不堪设想。虽然工作总算完成了,当回过头来审思,顿时心惊胆跳,嚇出 一身冷汗来。隨后瑟瑟发抖扪心自问:之前的侥幸心理,下回幸运之神能否再次眷顾? 行为上的造作将会承受其果报,因此佛法中常劝诫我们要行善止恶,可是 众生往往贪图眼前的方便或利益,罔顾可能发生的后果,等到果报现前哭天喊 地、才来后悔,为时已晚。佛法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因看透和 了知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不去造恶业,而迷惑的众生往往却是反其道而行。 在机缘巧合下接触了佛法,从中了解了一些无常和因果观念,知道了一切 事物的生起或呈现,都有其存在的因果关系,它们的依存会隨着因缘的变化辗 转相生,从而又不断的相续流转。事物的迁流、变易、生灭,是没有不变的永 恒存在,也无从控制或主宰。尽管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语,显然其目的都 是在于说明和表达“变”是无常的特质,亦是它的运转法则。 这些认知不但深深的影响了我,而且彻底的颠覆和打破了我旧有的思想观 念,进而做为日后行事的标杆和警诫。与此同时,先前的一些疑问,也在工作 实踐中逐一的被解开。

🌀🍀

文·丁点

而迷惑的众生往往却是反其道而行

每逢一看到头顶上出现的冷气压缩机,我会避而远之,立即转身绕道而行,只因过去

菩萨因看透和了知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不去造恶业

和精神紧绷。

佛法说 ﹁ 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 ﹂

量的物件,每当听到撞击发出刺耳的声响,知道必有东西从高处坠下,常常令人为之不适


保护环境是造福

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保护本国 资源,这也是爱国,也是爱护社 会,爱护人类自身,爱护历史的血 脉。这也是没有错的,没有疑义 的。两个都没有错,为什么却又成 了问题了呢?我看,我们恰恰是缺 少了或者忽视了另外三个维度的思 考,即,作为人自身,生从何来? 死向何去?人的生存、活着,意义 到底何在?这是“本体”维度的思 考;人,生存在环境之中,人的

少欲知足是惜福 爱惜资源是培福 保护环境是造福

5

意 解 人 生

内环境,即内宇宙(内自然),与 外环境,亦即外宇宙(外自然)两 者到底是什么关系?两者关系的 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本然” 维度的思考;人总是生活在自己的 经验世界里,但是还有一个未经验 的“超验世界”的存在。今天任何 一个科学家也不能说他己穷尽一切 真理了,“超验世界”他也已全部

从人类由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疯狂的掠 夺性开采,大自然遭受严重破坏,天灾人祸,各国不

免。特别是上一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 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细菌污染……各种环境危机,给人类带 来了极大的威胁。以至于人们开始呼喊:“世界只有一个地球 村!”科学人也开始大声疾呼:“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将给 人类以报复。”这些决非危言耸听。

掌控了。如果视“超验世界”为不 存在,否认“超验世界”,甚至拒 绝对“超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这是浅薄的、可悲的、不幸的。 研究“超验世界”,这是十分重 要的“本真”维度的思考。我这里 所说对人类自身极为重要的这三个 维度的思考,是“缺少”了,而不

香港佛教界,早在多年以前,就一直致力于净化社会,

是“没有”。是“忽视”了,而不

净化心灵,创造人间净土的弘法利生事业:觉光长老年高德

是“无视”。其实,人类最早对这

劭,身体力行,关注人类福祉,经常向我们开示指出:关心

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并且对这三个

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人责无旁贷;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

维度提出了最完整最具智慧的启示

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护生功德,护国利民,崇高无上。

的就是佛陀。

当然,我们观照人类自身的视角很多,假若我们从生下来

佛陀提出的般若学说到法相唯

所受的教育,或从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著述及

识学说,就是对人的“本体、本

其影响来看,我们总习惯于在“国家、社会、历史”的三个

然、本真”三个维度的思考的结

维度中思考问题。说国家,“苟利国家生死以”;说社会,

晶。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是认

服务大众,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说历史,“人生

识我们的生命世界——精神世界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国家,要富强,要独

和物质世界的一门科学。恕我冒

立,要经济发展;为了社会,要改善生活,为人民谋福利;

昧,佛陀的教化,实际上正是二千

为了历史,要超越前朝前代,要追求时代进步。这都没错,

六百年前的系统论、控制论、信

都有足够的理由去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但是,

息论。就是用来解决宇宙、生命、


4 心灵诸关系的一门大学问。可惜的是,人们只把 佛教当宗教而不把它作为人类对“本体、本然、 本真”三个维度的科学性思考来看待,这正是一

几天脸书上突然跳出以前转发的一则关于布施的帖 子,现在品读起来,觉得很适合在疫情期间时学习

并实行。 居家办公,宅家学习,口罩束缚,似乎把人囚禁得

笔巨大的文化资源至今未被认识和开发。佛教提

格外暴躁易怒。最近最常见的新闻就是打架、争吵、邻居失

出的“众生平等”思想,是人类最早视地球是一

和,感觉负能量比病毒更满溢。还有很多失心疯的人,到处

个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

对人挑衅,真的是把浑水搅成大漩涡。

的重要理念。今天,地球上有六十亿双眼睛,六 十亿颗心灵,各自用自己的眼光和心态,来“算 计”着生存和发展,可是,有几个是认真地关心

以前听到布施,似乎就是施予贫穷者及弱势者。那则贴 文,则有更深入的析解。

地球上的“球员”——一切生命,不论动物、植

人与人之间的敌意,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大家能够

物、微生物,它们和人类不正是生机盎然的地球

颜施;以微笑待人,即使在口罩下也能传递善意。若加入眼

生命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吗?你伤害了你的兄弟姐

施;慈眉善目对人,想必不会惹出又一场剑拔弩张。

妹,你伤害了你的生态系统,你自己就能活得舒

而生活中的诸多龃齬,都在于造口孽。如果能够多说鼓

服、活得长久了吗?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

励与赞美安慰的话,取代尖刻讥讽,也许很多争端就不会发

难道仅仅是人类所独有的吗?“有情无情,同圆

生。这,是言施。在我们多元种族的社会,嘴上的善意尤其

种智”,这又是佛教所揭示的包含了生命科学,

重要。

生态科学以及生命伦理学的伟大意义的人类文明 之光。

最近让学生练习口试的课题是同理心。疫情期间,同 理心是非常重要的。弱势群体在疫情当中是最无助,确诊

佛教的慈悲精神,佛教的“慈悲喜舍”四无

或感染,也不是他们所愿。大家在这非常时期更应该宽

量心,就是人类最早环保意识,佛教的“庄严国

施,用宽容有度的同理心关怀他们。保护了他们,也即是

土,利乐有情”的宗旨,正是最早的环保理念。

保护了大家。

佛教的戒杀戒盗、放生、护生,就是尊重生命, 关怀生命,保护与恢复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 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大慈大悲,也同样是对人自身 的大慈大悲!

这一年多来,对于任何人都不容易;但是在逆境中也激 发很多人的善意。很多人自动自发,抱着一颗善心,在可以 出力之处助人。这样的以慈善之心对人,可以说是一种美好

主义出发,它不以索求、占有、掠取为满足。它 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内宇宙外宇宙为同一。人类 在其生存和发展进程中,总要面对世间很多严竣 的挑战,面临无穷无尽的千难万险。但是,境由

施比受更有福,我们常如此说。 而这则关于布施的帖子,对我而言绝 对是醍醐灌顶。而我也一直谨记在

🌀🍀

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熄灭贪嗔痴,它提倡五戒十善,它强调人

身施,孩子们也会有一个好的楷模。

可以说是一种美好的心施 

不是一切从“人”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拿来

以慈善之心对人 

的心施。而为人父母如果能够这样身体力行地

佛教的伟大在于不是以人为宇宙的中心,也

心生。改善外境责无旁贷,重要的还是在于改善 自己的内心、内境。只有改善了内心、内境,才 能改变外境。所以佛教徒都有这样的信念:“少 欲知足是惜福,爱惜资源是培福,保护环境是造 福。”惜福、培福、造福,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或 缺的精神构建。没有这个精神构建,什么愚蠢事 恐怕都会做出来。 让我们大家在心中、在实践中:惜福、培 福、造福!让大地充满生机、清净与和平!

🌀🍀

文·觉真法师

文·心憩


蜜——黑糕就致电给我,问我

棕褐色的皮革沙发,护士安排我坐

什么情况,我对着话筒哼着歌把她气

正中央,但我却相中角落靠窗的位

我是盆景

脚踏出马六甲医院,我的闺

急了!最后,我告诉她,我决定在马 六甲进行治疗。

化疗安排在两个星期后进行。

在这两个星期,我还能选择,我

想忘记病人的身份,再当一回旅人。

置。我估摸着,化疗需要5-6个小时 这么漫长,让我看看窗外的景色也 不失为苦中作乐。

拒绝我。她双眼直勾勾盯着我,

我去天门湖的快乐谷露营,也顺

说:“这是你第一次化疗,我需 要看着你,所以,你不可以坐太

在等着云海;有的人在等着另一个 人…… 我呢?我……在等着一个方向。

如果没有日出,便看不清云海,

待。我相信,这世界的事物都环环相 下的地方。

7

意 解 人 生

两个星期后,我的初体验化疗正

式启动。

在医院,先是抽血看白血球指

打《心经》一句

扣,而我的方向,绝对不是我现在停

君子坦荡荡

如果没有云海,这里不会有人在等

只是在嘲讽自己

周,有的人,在等着日出;有的人,

曾经为了风景不顾一切

而今失去一切成为风景

我在勿洞山顶,靠着栏杆环顾四

于是,我厚着脸皮向护士索

求换位置,怎料,护士板着脸一口

道去泰国勿洞。

化疗室里,墙边摆着十几张

远。”她的理由强而有力,我只好 乖乖地服从了。

针孔从我右手背穿入,高高挂

起的药水一点一滴进入我的体内。

在这几个小时里,护士寸步

不离的照顾,就连打个盹、小睡片 刻也细心为我盖被,只不过,惺忪 睡眼才睁开一线,护士的脸庞就倒 映眼帘,护士没看见我被惊醒的神 情,却发现我窃笑的表情。

护士问我是不是梦见什么开心

事?

“以前,都是我在看风景,

数,接着需要做超音波扫描,原因是

没想到,我也有成风景让人看的时

PET扫描底片里,发现甲状腺有不

候。”

明物体,最后,报告显示甲状腺上的

不明物体也是恶性。医生暂时无法判

风景不顾一切,而今失去一切成为

定这恶性属于淋巴癌还是另一种癌细

风景。

胞,但很肯定的是我需要先处理淋巴 癌的问题。

我只是在嘲讽自己,曾经为了

佛陀拿出一颗摩尼珠问五方天

王什么颜色,结果角度不同,各说

他说:“你患的是弥漫大B细胞

各的。接着,佛陀空出手又问天王

淋巴癌,而我给的治疗方案是Chem-

们,众口一词道:“没有珠子哪有

oR-chop。今天需要住院观察是否药

颜色。”

物过敏或排斥……”他前半段的一堆 专业术语,我听进耳里,脑子却弄不 清,但我明白他后半段的意思,也就 是说我今晚会很难受。

我现在在他人眼里是不是像那

颗摩尼珠,没有固定的颜色?还是 说,人生就如佛陀再次伸出的手, 本来无一物呢?

🌀🍀

文·笨女人 (早报专栏作家兼旅游作家)


6

经教过成绩不好的班级,俗 称“放牛班”,当中有几个

孩子王,带头的叫阿欢,性格暴躁 又没礼貌,班上的其他学生和科任 老师都不喜欢他。然而有一点我却 很欣赏,就是他很讲义气。

在一次校庆的会场上,几个孩 子王被指破坏展场的美术壁报。 由于作品是众人辛苦了几天赶制 出来,所以群情汹涌,事情闹得有 点大。面对同学和师长的怀疑,起 初孩子们一律否认,但众人不肯 罢休,嚷着要把校长请出来主持公 指责起来,却又谁也没有十足的证 据证明自己清白。 扰攘到最后,阿欢一副吊儿郎 当的样子自首了,被训导处记了一 个大过。 几个星期后,我从阿欢的好友 处得知他是冤枉的。我找了他来问 个明白,他淡淡地说了句“只要有 人认了,事情就能告一段落。” 我看着阿欢,好像重新认识了他

仗义每多屠狗辈

道,孩子们这才慌了,相互间推诿

过的佛珠而闻名。寺庙住持有七 位弟子,皆聪颖有悟性。为了选出 继承衣钵的人,住持讹称佛珠不见 了,要七位弟子中的小偷承认自己 的错误。弟子们谁也不承认,后来 甚至互相猜疑起来。住持最后请偷 佛珠的人留下来,其余人可以下山 离开。 结果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小 偷当然不是他,住持问他为何要背 负偷窃之名,他给住持的答案是“ 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解脱。再 说,佛珠不见了,佛还在!”

谁入地狱”。这句话任谁都曾经戏言过,但真正清楚其含义 的却没几人,更遑论亲身去实践了。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功利社会,人们在做一件事前,往 往先问其利益得失,有利则做,无利则避。就连学习这回 事,学生都以考试分数为前提才去努力,连带所有分数如“ 操行分”、“活动分”、“作业分”等等,都锱铢必较,包 括所谓的“印象分”。

的人,可谓难矣。然而难不代表没有,我在阿欢身上,就看 殊不知无论是学习或悟道 都应是贵精不贵多

故事:有间寺庙,因藏有佛祖戴

电影或小说中的英雄常说过一句话——“我不入地狱,

在这样的风气下,要培养一个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一样。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

最后继承衣钵的就是这位弟子。

到这种特质。 或许是身处放牛班,根本就没把“分数”放心上;也或 许天生具有佛性,懂得舍己为人。 当我问他要不要追究真相时,他淡淡地说“不用了,老 师你相信我就够了。”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人们除了讲求利益外,对人对事还 很看表面。富人和穷人、知识分子和乡村野夫、优等生和差 等生等,都是鲜明的例子,人们往往被刻板印象给左右,殊 不知“仗义每多屠狗辈”。 难得的是,这些“屠狗辈”通常不介意别人的有色眼 光,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就像住持那位弟子最后的回 答—— “佛珠不见了,佛还在!”

🌀🍀 文·叶健勇


亲爱的爸爸在2021年华人新年期间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5岁。

事发突然,得到这个消息时,我全身无力,跪倒在地上。爸爸是我此生最大的恩人, 是我最亲爱的人,失去了他让我心痛不已。先生忍住眼泪,一直提醒我:“不要哭,爸爸 此时最需要的是安静和引导,需要佛力加持。”是的,虽然此刻大哭一场可以让自己的情 绪得到释放,可是对爸爸却没有帮助。我要按捺住自己“失去”的痛苦,以一颗坚定柔和 的心,来帮助爸爸的灵魂走向生命的更高处。

意 解 人 生

我 对 爸 爸 的 爱天 长 地 久

9

我来到爸爸床前,跪下来,望着爸爸,他是带着微笑的,脸上的皱纹都展开了,面容 圆润,十分 安详 ,犹如睡着一般。我多么珍惜这能静静陪着爸爸的时间,不断重复着,请 他“放下一切,跟随佛菩萨指引,莲登大道,往生净土。”人世间的一切在这一刻都没有 用了,他已经离开了身体的束缚,必须尽快适应新的生命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化为光,化 为爱的信息,才能走向清净安乐的佛国世界。我拿出了这辈子最温柔的声音来为他念佛, 同时也忏悔平时对他说话还不够柔和,对他还有要求,希望爸爸能原谅我。“爸爸,谢谢 您,我爱您”是我心底最响亮的声音,“要帮助爸爸”是我此刻最大的心愿。 值得安慰的是,对逝者“指导生命继续前行”、“念佛”、“不哭”、“8小时不动遗 体及床褥”,我们做到了。最后为爸爸净身时,我们发现爸爸身上干干净净,皮肤完好无 损。给他穿衣服鞋袜时,我们特别避免了所有动物成份,裤带和鞋子都是非皮的。爸爸吃 素多年,相信他能把对万物的爱心继续带到以后的生命历程中。儿子给外公戴上佛珠手串 时,发现他的手臂还可以轻轻摇动,这些瑞相比多少物质形式都更能宽慰我们的心。 爸爸一生热爱生活,勤奋敬业,慈爱包容,无论在我们居住过的哪个城市,他与亲 戚、领导、同事、学生、邻居、朋友们的关系都非常好。他的爱心和耐心人人称道!就在 2020年,他40年前的学生还特地联系上我们,要了他的近照,把对他的感谢编进了学校的 纪念特刊里。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不喜欢爸爸的人,因为他永远都是笑咪咪的、随 和的、乐观的,他让每一个和他在一起的人感受到轻松自在。 爸爸住院时,医院告诉我们:他没有病,一切只是身体老化了的表现。在最终离开的 前两天,爸爸还告诉我们他“很舒服”;当我对他说“我爱您”时,他也用微弱的声音, 积极回应“我爱你”。这些话语给我的力量,胜过了多少赞美夸奖之词。


爸爸在新加坡居住了17年,于此期间得闻正法,也得到了许多善知识、朋友们的帮 助。得知爸爸走下此次生命列车,大真法师不辞辛苦,当天赶到,为爸爸行佛教皈依仪 式、诵经,并真诚周到地帮助我们安排了丧仪的大小事情,让生者、死者得以安心。当时 因为正值华人新年,我们不想打扰大家,就没有对外发布丧事详情,但零星听到消息的邻 居、朋友们却纷纷献上帛金,打电话或发信息安慰我们,有的还为爸爸点灯祈福,远在中 国、日本的朋友们也集体为爸爸祝福。 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人生的基本功课就是“活好、走好”。“活”的时候,总是微 笑,总是纯朴,总是谦卑,总是感恩,总是立德;“走”的时候,留下一个好样子,带走 一颗更好的灵魂。爸爸年幼时成为孤儿,人生中经历了很多艰难坎坷,他却常常告诉我: 生活不易,但只要坚持善良友好,笑对世界,就总是能碰到好心人,事情总会有转机。“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事实证明,爸爸用一生的勤劳善良,的确迎来了贵人相助,

天长地久

8

好运不断,日子越过越好,人生路线图越走越高,他确实做到了“活好、走好”。 爸爸热爱家庭,亲手带大了我和我儿子两代人,他教育我们,陪伴我们,为我们奉献

力,是我生命的根。我要把这爱的灯火,这生命的动力继续发扬下去,我也要做一个走到 哪里,就把和谐与笑声带到哪里的人。 《道德经》用“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告诉我们,继承祖德,发扬祖德,是对祖 先最好的祭祀,因为厚德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好的遗产。反过来,如果子孙德行丰厚,祖 先也能受益。正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说:“若能……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 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我知道,用我之生命,自觉觉他,利益普天大众,以功德 回向,是我爱爸爸的最好方式和最高目标。 在读书会上,我和大家分享了我的心愿:“我爱今生的父母,也爱累世生命中所有的 父母,我要报恩于他们,我要报恩于天地众生,我愿尽生生世世努力,行正道,修正法, 广利一切生命,助他们离苦得乐,最终得到生命的大成功,大自在!”感恩所有在场的朋 友们和我一起同声真挚地感恩祖先、父母,发愿传承父母之爱,还为我爸爸祝福,令我全 身发热,热泪盈眶,感动万分。 我明白,生命是一条长河,每一段人生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善终”是人生五福之 一,《道德经》说:“死而不亡者寿”,就是说,肉体消亡了,而精神永存的人,是真正 的长寿。为人子女,把父母的善业善行传承下去,是实现他们真正的长寿。 爸爸圆满地完成了本次人生旅行,把“爱”的磁场留给了我们,留在了人间。我会带 着爸爸爱的温暖,把他的爱化为百份、千份、亿亿份,撒向人间。他的外孙也答应他会好 好成长,成为一个有用的好人。我们都明白,人生的使命,就是来回报父母、回报家庭、 回报世界、回报万物生灵的。 最后,感恩所有帮助过爸爸的亲人们、恩人们!感恩爸爸在中国和新加坡住院期间照 顾过他的医护人员!感恩让爸爸最后“走好”的一切力量!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平安、健 康、快乐!祝愿天下所有的孩子继承祖德,慈悲智慧,用我们全心真诚的奉献和付出,实 现“爱”的天长地久!

🌀🍀

文·李明姝

我愿尽生生世世努力 行正道 修正法 广利一切生命 助他们离苦得乐 最终得到生命的大成功 大自在

爸为我点亮了人生爱的灯火,给了我人生最初始、最坚实、最长久的温暖和最根本的动

我爱今生的父母 也爱累世生命中所有的父母 我要报恩于他们 我要报恩于天地众生

了一生。他走到哪里,笑声就响到哪里。我长得特别像爸爸,我的身上流着爸爸的血,爸


当东方禅与西方哲学碰上了

课将告一段落时,教授说:“人是不自由的,但存在超越性,若我们每天一直 在抱怨,一直在那边紧张说,怎么办?怎么办?论文写不完,怎么办?会死

了,我没有办法了!你昨天这样讲,今天这样讲,明天还可能这样讲。所以说人是不 自由的,你跳脱不出这个框框怎么办?你看到的都是没救的,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完 蛋了,看到同学毕业去领毕业证书,你却没有办法领,你看到的都是这样子的。”他 瞪眼看着全班。 教授这么说,是因为当时已接近要开始写论文的时刻,同学们大多感觉焦虑,所 谓万事起头难,一时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所以心不在焉的上着课,让教授看在眼里, 就说出了以上这些话。 他接着还说:“我不是要恐吓你们不能毕业,关键是,你们要抓紧每一刻,该休 息就休息,该吃饭就吃饭,该努力作功课就去作功课。不做无谓的言论和情绪,并受 其影响,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掌握当下的每一刻,这是存在主义的观点,在这种紧 迫的状况,一定要把存在主义视为是你的一个最高的指导原则,是不是这样子?你坐 在这边抱怨也没有用。” 当天教授讲解的是有关辅导界最新常用的焦点治疗,并例举西方哲学存在主义的 基本精神与之的关联。 虽如当头棒喝,自己心里其实还蛮有点感觉亲切的。是啊,禅不是常教人如此这 般,该吃饭时吃饭,该休息时休息,该放下就放下,自在随缘,不紧张,不着急,不

这就是无常 

但是 存在总是处于不断生成和变化之中 

意 解 人 生

因为有业随身 所以人是不自由的 

11

毛躁,你就去面对你要写的论文,去面对即将要遇到的种种的未知的难题,就是去面 对它,处理它。Flight or Fight?你逃离,不能毕业;你去面对处理,就一纸毕业证书 在手。路已经走到这里了,里程碑已在不远处招手呼唤。所以是不是先让自己定下心 来,专心写论文,专心来毕业,方为正事?选择是自己的,没人强迫。这么一想,勇 气顿生,似有不拼搏一番,决不放手之气慨!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用 在学习上,一样对眼。 我们的教授真会随机指点学生,禅意,当下完全体现在学习中,不知当时同学听 进多少,但是后来全班同学都毕业了;不同的是,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同学们自己 亲身的体验,冷暖自知。现在想起来,不禁莞尔一笑。 因为有业随身,所以人是不自 由的;但是,存在总是处于不断生成 和变化之中,这就是无常。它使人可 以不断超越自身,自由选择,自我塑 造,自我成就,当下活得精彩,从而 拥有意义。东方禅与西方哲学就这么 完美无瑕的交叉上了,火花并射,一 时景色璀璨绚丽无比。

🌀🍀

文·常归


是我不久前亲眼目睹的事件。

在一个熙来攘往的邻里区,有位少妇突然惊慌失措地边推 着轮椅边不停喊道:“妈妈,你跑去哪里了?”就在不远处, 几位善心人士正围着一名老妇,关心地问她去向。 当少妇来到老妇身边时,泪水已在眼角打滚,差一点就夺 眶而出,她激动地问:“妈妈,你究竟去了哪儿?我不是叫你 在外面等我...”老妇则若无其事地回答:“没有啊,我只是走 开几步而已...”。 看情形,老妇应该是患有失智症,和女儿外出时,擅自走

一起正视失智症

10 面对先生的记忆力一天比一天 衰弱,即便身心疲惫,也需要做出 调整,奥莉维亚尽量保持乐观。她 觉得自己的心怀被慈悲所开启,试 图去了解哈伯的感受,便能更好的 一起度过艰辛的历程。奥莉维亚将 这段经历结集成书,“Ten Thousand Joys & Ten Thousand Sorrows: A Couple’s Journey Through Alzheimer’s“ (中译:万分欢乐,万分遗憾:一

的角落等待女儿的出现,甚至有陌生人担心她肚子饿,买了一

2010年出版。

些食物给她充饥。 母女团聚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眼看女儿推着坐在轮椅 的母亲离开现场,我的心反而有些沉重。这一幕像极电视剧的 情节,也如报章常报道有失智症患者失踪的消息,竟然活生生 地在眼前搬演。 想起前阵子做家访时就遇到不少留在家中照顾失智症患者 的家属,他们有的把一份安稳的全职工辞退了,宁愿自己或和 帮佣一起照顾,也不愿把老人家送进疗养院;无怨无悔地当个 随时待命的看护者,非常敬佩他们的付出。 一项由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主导的“新加坡年长者身心健 康研究”报告显示,60岁及以上者中,每10人中就有一人可能 患上失智症。这个数字逐年在增加中,令人关注。医学界目前 仍无法治愈失智症,唯有靠药物延缓病情,照料失智症患者确 实劳心劳力。

美籍佛教徒夫妇的心路历程 最近在网络读到一则关于一对美籍佛教徒夫妇历经失智症 的心路历程访谈,出发点颇正面,值得分享。当哈里森老伯伯 在72岁时被医生诊断出患有失智症时,妻子奥莉维亚决定与他 一起正视这个疾病。虽然深知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奥莉维 亚尽力运用她的心理学专长及佛教禅修来理解哈伯的病情。 她在访谈中提及对佛教徒而言,持有慈悲心很重要,毕竟 体谅病患者的处境有助对症下药。然而,照顾病患者本来就是 个沉重的负担,也消耗精神;必要时,看护者需要懂得走开透 透气,与外界保持联系或寻求帮助极具重要。 遇到困难时,奥莉维亚则会到花园散心或找朋友喝茶聊 天。她也强调一般人无需有禅修背景,只要静心坐着,呼吸时 顺念如“平静”等正面词句能有效地平复心情。

这段旅程或许艰辛对病患者而言 相信会是一种安抚与慰藉

对夫妇经历老年痴呆症旅程)于 家里若有患病的亲属确实是个沉重的包袱 如果可以和病患者一起正视病情 用同理心去了解当事人的处境

开,结果走失了。所幸有好心人士帮忙,将老妇带到一个安全

奥莉维亚的切身经历相当有 启发性,同时宛如阳光般赋予正能 量。家里若有患病的亲属,确实是 个沉重的包袱。如果可以和病患者 一起正视病情,用同理心去了解当 事人的处境,这段旅程或许艰辛, 对病患者而言,相信会是一种安抚 与慰藉。

🌀🍀

文·蓝郁


过满 则需要放空 否则没有空间容纳新的事物

空 加以充实才会丰盈 否则只会是空虚

谈 说空 空

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总给人无尽的遐想。提到空字,总会让人联

空,表面看来是无,实

想到没有。一无所有,就用空空如也来形容。某个人说话不切实际,会用

则蕴含着更广博、更丰富的内

空话连篇来讽刺,某个人说话滔滔不绝,却没有实质内容,则会用山间竹

容。空,是为了接受更多,以

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讽刺。佛门中也有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之说。

便使自身丰盈。过满亦不行,

在我看来“空”并非完全没有,恰恰相反,空实则孕育着万有,是 一种广阔。譬如天空,看似只有蓝天一片,却在宇宙中存在着行星、彗星

13

等星系,而我们则生活在天空之下。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看似没有却是我 菩 提 清 韵

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我们随时随刻都在呼吸空气。从空的字形来看,上面 是洞穴,下面工作,从字面来看通过工作让自己有个栖身的安居之所。由 此,也可看出空并非没有。 “空”与“满”并非绝对对立,实则相辅相成。譬如一只杯子,里 面是虚的,有空间,不断加水,杯子便会满。水满则溢,将水倒出,则又 成空。又如气球,空时是瘪的,当向里面吹进空气,气球便鼓起来,气体 过满则气球爆炸亦复如是。这正如古人所言“满招损”。空,亦是一种境 界,我们形容那些敢于纳谏的君子,会用虚怀若谷来形容。胸怀只有如山 谷一般空旷,才能接受更多的意见,以此纠正言行,使自己变得更好。 空,并非消极的没有,而是为了更好的接受东西以使自己充盈。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心里充满负面情绪,感到身心疲惫 时,放空自己,将这些排解出去,以此使自己放松,再充充电,以便迎接 新的挑战。

满招损,有些东西满了,清空 使自己能够腾出空间,接受新 鲜的事物,就像有了负面的情 绪,纠结的想法,便需要放 空,以使自己的心有更广的空 间来接受新的事,产生新的创 意。繁忙总是让人身心疲惫, 忙碌之余,利用空闲的时间做 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休憩释 放,之后轻装上阵,更好的完 成新的工作。 由此,空与满可以看作是 处事哲学,关键看如何掌握好 期间的分寸感。空,加以充实 才会丰盈,否则只会是空虚。 过满,则需要放空,否则没有 空间容纳新的事物。唯有掌握

“空”还有一种时间上的概念,忙碌之余的闲暇,我们称为空闲,以

好分寸,才会使自己生命丰

此来休憩,调节身心,以便更好的投入下一步工作。繁忙之中挤出时间,

盈,而又不至于无法接受新的

我们称为抽空。故我以为“空”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概念上都有其积极

东西。

意义。


12 不知为何,提到悲字总会想起弘一法 师所书绝笔:悲欣交集,短短四个字却道 尽大师一生的体悟,让后人感念不已。 悲,是人的一种情绪,悲伤、悲痛、 悲观,看起来总是让人感到悲似乎不是一 人痛苦。悲由心生,心没有伤到非常程度

个人都是通过直接经验明白一件事实:生活是享受 与受苦、幸福与悲哀、愉悦与痛苦的混合物,无论

智愚富穷,都会体会到幸福中有某种苦难,这就是人生。 生命中没有全然的幸福,也没有全然的不幸;在幸与 不幸之间,自有一条动线,你的幸或许是他人的不幸,但 也可能他人的幸正是你的不幸;每个人都有同等质的幸、 不幸交错,总审视自己的不幸,或以自己的不幸与他人的 幸运相提,便是不安的渊薮。

自然不会产生悲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凡夫

人生是公平的,没有人特别受到眷爱,我们通常不是

一种自然、正常的情感流露。亲人离世,

被不公平击倒;应声倒地的重拳,往往是自己击出的。幸

会感到悲痛:恋人分手,会感到悲伤;遇

福的背后藏着一堆悲哀,欢喜的背后,都有一串痛苦的历

到无法预知后果,自感会糟糕,会悲观。

程,除非你缺乏感情线,否则这些感觉你绝对体会得出。

对于这些悲欢离合的情景,悲像是一个阀 门,调节着我们的心,令其承受的压力通 过泪水得到释放。此种悲,只是个人情绪 的宣泄,并不会影响到其他人。

这种佛学观点,提出一套值得省思的哲学:雨过天 青。谁都听过雨过天青,但又有几个人懂得“等待”雨过 天青;如同地球一样,太阳的背后是阴暗,酷热的非洲对 应极地的寒冷,盛夏之后冬天即将到来,白天对黑暗,花

悲的最高境界是菩萨的拔一切众生苦

开对花谢,一切都那么自然。等待代表很多事情是可以自

的悲悯的情怀,地藏菩萨为渡众生,发大

然痊愈的,像《易经》六爻,飞龙在天之前,也有见龙在

愿:“吾不如地狱,谁入地狱”、“地狱

田的时候——走过失意的人,慢慢步上如意之境。

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这便是作为菩萨大悲的写照。此种悲非 凡人所能承受,只能是菩萨的情怀。这等 悲悯的情怀,为弘一、虚云等佛门高僧所 追求并用行动去实践,而我们这些生活在 红尘之中的平常人无法企及。 尽管,我等凡人没有菩萨,高僧那 般大慈大悲,但也不能仅仅只有悲伤、悲

生活修持里,有三个关键理念:“理解人生”,“分 明生死”,“自律自足”。理解生命是怎么一回事,才不 会茫然失措;理解人生中的起伏不定,才懂得逆来顺受的 真义;理解人生是一个断代,才能懂得过程比结果重要的 道理,结果只是刹那,但过程却是长远。 人生的大方向,应该是一门体验学,每一刻,或说每 一分每一秒,都有值得玩味之处,这才不虚此行。

痛、悲观这些简单的个人情绪,也该心怀

佛学究竟不是心理学,不是理论,它是一门深邃的学

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的情怀。对于弱者的

问,必须经过筛选、沉淀、烘焙、酿制、反刍而成,一样

同情、援助,对于那些伤害动物之行的劝

也不能少;制作出来的宽心学才能持久不退,历久弥新,

说、阻止,对于被困动物放生、解救。自

反复可用。

身不去打猎,不为自己口舌之快去杀生, 不穿动物皮毛所做衣物,凡此种种便是悲 悯,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倘若能做到这 些便是慈悲,是怀有悲悯之心的人,其所 做所为便是一份功德。但愿我们都能够从 小我的个人情绪宣泄,慢慢过渡为大我的 慈悲情怀,成为一个敬畏生命,悲悯生 命,热爱生命之人。如此,我们这个世界 会更加美好。

🌀🍀

文·文远

🌀🍀

文·游乾桂

人生的大方向 应该是一门体验学 每一刻 或说每一分每一秒 都有值得玩味之处 这才不虚此行

个好字眼,它总是伴随着泪水、伤心,令

体验人生


要我们学佛的人感恩佛陀介绍西方净土给

常好听。一场完毕,妙老拿出几本《禅林赞

我们,要我们常念西方,发愿往生,以西

集》要分给在场的出家众,但都说有了。妙

方净土为最终依归。我们聊天时,他会谈

老转头看到我,就送了一本给我,说天天看

及以前在大陆的丛林生活,特别是在泉州

到我来,拿一本回去看看。我天生喜欢音 乐,特别喜欢佛教唱赞,得了这本赞集,当 然非常欢喜。这是第一次跟妙老接触,感觉 很平易近人,会提携后进。佛事结束后,有 好几年没再见过他。

赞本听听学学唱唱。有一次,我在南洋佛教 书局看到一本《金刚宝卷》。过后,在光明 山做佛事时,向常恒法师询问有关《金刚宝 卷》的内容。常师说这是一本超度的经典, 依华人习俗,是女儿请法师为过世的亲人做 七时念的经典,一般很少用,也很少人会唱 里面的赞。出于好奇,我就想起了妙老,于 是就写了一封信请教他,他约我到普济佛学 研究院会面。 那 是我第一次到直落古楼的普济佛学

15

研究院,一间私人住宅改为道场的建筑。大 菩 提 清 韵

门内侧上方有匾“传无尽灯”,大殿供奉西 方三圣,佛像雕工精美,神态安详。右侧是 会客室和先觉堂(松年长老题写),左侧是 客堂和功德堂。道场摆设古色古香,家私均 为古董家具。妙老在大殿念诵《华严经》, 我就在一旁长凳上等着。诵毕,妙老到饭厅 冲了一壶茶,拿了一些糕饼在客堂招待我。 因是第一次到道场拜访妙老,我就披衣展具 礼拜僧宝。妙老连忙拉起,说不用拜,还开 玩笑说拜了会把福气拜走,要我以后合掌就 好。坐下后妙老就问问家常,接着拿了我带 来的《金刚宝卷》看看,要我把宝卷留下, 他会将里面的赞偈部分标上板位后再还给 我。接着就随口哼唱第一首赞偈,我赶快拿 出录音机要录,他摇手说不必录,随即到房 间拿出一个卡带给我,里面是他老唱的《金 刚宝卷》。我欣喜若狂,回去花了大约三个 星期把全赞学会。

开元寺、承天寺的旧事。他会时不时回泉 州住上一段日子,特别是新春过后,他笑 说那时节有枇杷吃。他大部分住在泉州朵 莲寺,有时带信徒到大江南北旅游,毕竟 他对好多的寺院景点都很熟悉。

忆妙老二三事

以后我就经常到光明山参加法会,拿着

这或许是对他的一份崇敬 一丝怀念

完了再周而复始地念,这是他的功课。他

跟着诵经,妙老主钟鼓,打得轻松跳跃,非

那叮叮当当的梵乐声 时刻在记忆中 时而浮现 时而隐去

他每天下午念诵《华严经》,80卷念

光明山普觉禅寺在做大佛事,我也

妙老已离我们远去 留给我的 是他的言行身教

识妙灯长老是在80年代末期。那时


14 一 次 , 妙 老 问 我 赞 集 里 面 的 赞 子 学 得 怎 么

因我曾在槟城极乐寺受戒住过,学了一些

样?我说好多赞都失传了,不会唱。他说哪里有

丛林规矩。妙老听到槟城,就提起他在妙香林

失传,又给了我一个卡带,里头是他唱的赞集。

住过的往事。在客堂喝茶时,我随手从架上拿

我又花了将近两个多月把全部赞集学上来。好多

出一本《焰口仪轨》翻看,妙老又从房里拿出

人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些冷门的赞曲?我说兴趣,

一卷卡带给我,说是他唱的《焰口仪轨》,让

保留佛教文化传统。奇怪的是,妙老从来不问我

我拿去听,还说他唱的是南方唱腔,是传统的

为什么要学这些赞。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听道

唱法,有别于北方焰口和时下流行那种快的唱

场的佛友说,妙老随和但不随便,不是每个人他

法。我拿回去后,有空就戴上耳机听,这让我

都行方便的。或许是我和他的缘分吧!不论对出

了解到《焰口仪轨》里的意思和唱法,在寺院

家或在家人,他不吝赐教的态度和循循善诱的精

看法师放焰口时,更能了解整个流程和意义,

神,令我倍生敬仰,毕生难忘。

真的很感激妙老的教导。

有 一阵子我在佛友杂志帮忙做编辑,正值杂

有 一阵子,因生病近一个月没去拜访妙老。

志周年纪念,要编撰周年特辑。我亲自上门要妙

再去见他时,说我瘦了,还脸青唇白,问我有否

老题字,他马上就答应了,要我过几天来取。他

看医生,还介绍我去佛教施诊所。他看我没什么

知道我在佛友帮忙,非常高兴,一直要我为佛教

反应,就立刻打电话去找医师,跟我预约了,要

出力。还笑说自己小学都没毕业,要我们这些读

我马上去。他像慈父般的关怀,令我感动不已。

书多的人为佛教贡献。

诊所的医师还好奇地问,妙老是我什么人,怎么

有时我们谈起《八大人觉经》和《普贤十 愿》,他会耐心地、有系统地为我解说,完全不 像小学没毕业。他也和我谈诗词心得,也不像是

认识的?还说他很严肃,不多说话,诊所的人都 不敢跟他交谈,所以忽然来电预约,他们都感到 意外。

个门外汉。其实,这是他多年来,自己勤奋好学

9 0年底,我的皈依师宏老圆寂了。宏老的

的结果。二战时期,在没电力供应的情况下,他

逢七佛事和周年纪念,是由晴辉师、常恒师和妙

仍秉烛夜读经论,那种刻苦勤学的精神,令我动

老主法拜《梁皇宝忏》。我有幸听到各位长老,

容,倍增敬仰。人人都知道妙老念经拜忏了得,

特别是妙老,把禅林赞集里的赞曲一一娓娓唱

但不知他也是佛学高手。单单听他解释的佛

来,令我雀跃万分;特别是他打的钟鼓,轻盈跳

的“三身”,就知道他深厚的佛学底蕴。

跃,别具一格。佛乐绕梁,在脑海里回荡,至今

有两次我到泉州,妙老也在,但却错过了和 他见面的机缘。一次是我拜访朵莲寺,妙老刚离 开。另一次是随湘灵音乐社到泉州演出,我在空 档时间到朵莲寺,他也刚离开去崇武。只好在手 机里跟他问候一下。 一次,我去普济寺,刚好妙老在吃午饭, 我要退出等他,他却叫菜姑给我预备碗筷和他一

还记忆犹新,不曾忘记。正如妙老说的,这些传 统赞曲,不曾失传,只是少人唱罢了。记得他说 要保留佛教文化传统,是要靠代代人的努力与坚 持才行。 2013年6月,妙老圆寂了。火化那天,维那 师唱了僧宝赞。梵海蛟龙在熊熊烈火中顿化青 烟……

起吃。我战战兢兢,因很久没在寺院吃饭,吃饭

如今,妙老已离我们远去,留给我的,是他

仪规不太记得。饭后,他问我有在寺院住过?说

的言行身教。那叮叮当当的梵乐声,时刻在记忆

我还不错,懂得吃饭的仪规,还说有的信徒连拿

中,时而浮现,时而隐去,这或许是对他的一份

碗都不会,也不会合掌默念供养偈。我听了吓了

崇敬,一丝怀念吧。

一跳,原来在吃饭时,他在观察我。但妙老解释 说如我不会吃饭仪规,他就会教我,看来不用教 了,这我才松了一口气。

🌀🍀

文·柳雪君


有佛性,若学习去除妄执,可证

道。佛陀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初悟圆满至高

无上正等正觉,怕福薄根浅的众生不理解 并生轻慢诋毁之心,本欲寂入涅槃,后因 帝释天王和大梵天王的苦求劝请,终于慈 悲答应教导众生开显本具之佛性,解救众 生于生死苦海中,至此开始说法度众,共 说法四十九年。因为有了这位伟大的佛教 创始者,不同根基的众生才能随机领受教 义,再凭籍自己的努力求解脱,究竟成为 与佛陀一样悲智俱全的大觉悟者。

您 想 礼 佛 了 吗 

法殊胜特别之处,为指出众生皆

的皈依处。因佛陀已入涅槃,我们为了要有个表达恭敬礼拜 的实体对象,所以就用泥塑、木头,石块或纸画来雕刻或绘 画佛的种种形象,以便我们能时常面佛并表达对佛的尊敬礼 拜。 妙莲老和尚在《拜佛念佛的方法》说道:现在的人,尤 其老年人,有些有风湿,腰酸,腿疼,拜起佛会更加辛苦, 但是越是有病越要拜佛,越是生病越应勤加礼佛,才能消业 障,是最好最妙的方法。拜佛太快很不恭敬,大约一小时拜 一、二百拜为适合。

体健康、开智慧、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安详,是福慧双修的好

意,佛陀宽广圆融、

方法。拜佛若有所求,也只是自己求自己——六祖惠能大师

大智大悲、含摄一切

很早就指出众生自性本自具足,与佛无异。

的胸襟,就此向你展 意遵循教诲修习,

脚关节的柔韧性,疏通经脉,可以活气血,去肿痛;亦可强

提者,不具信根,虽断善,犹有佛性 事。”《大般若涅槃经》云:“如一阐 提,究竟不移,犯重禁者,灭七罪已, 则得成佛。” 如一阐提都能成佛,更何况是我 们这些与佛有宿缘之人。透过佛陀的教 导与修习,我们逐渐解脱烦恼,自力自 证本具之智慧德相,终究圆成佛果。佛 教,就是这么乐观积极,充满希望。诸 佛出世的一大因缘,为的就是使众生悟 入佛之知见,所以我们要感谢佛陀,要 感谢诸佛之恩 。 佛经中常提到六种修行方法:读 经、抄经、礼拜、供养、忏悔、说法。 礼佛属于礼拜的一种。礼佛,可以是礼 拜佛陀,即是我们所敬仰的本师释迦牟 尼佛;礼佛也可以解说为礼拜诸佛,因 佛性平等故,众生皆可成佛,因此有十

亦可开启觉性是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

天天或定时礼佛,通过不断的屈伸运动,提高背部及双 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以礼佛来忏悔我们所造之业既可消灾灭障避凶趋吉

开,无论是谁,若愿 即使是一阐提。《续藏经》云:“一阐

菩 提 清 韵

陀是由人修行而成究竟圆满的圣者,是我们的领导者,真正

大醒法师在《拜佛要诀》中说,拜佛的目的,是为了身

因此只要我们愿

17

弘一大师认为礼佛是表示对佛的尊敬的一种方式,佛

化內脏,活跃体内细胞,增加带氧量,排除体内废物;若心 中常感憋气,胸部郁闷不顺者,籍由礼佛来运动伸展,可以 达到心胸舒畅之功;它更能快速驱寒,使身体温暖;亦有趋 吉避凶之功能。礼佛后身心舒畅,如有风湿病,感冒,鼻窦 炎,胃不舒服的人,可以很快痊愈。 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以礼佛来忏悔我们所造之业,既 可消灾灭障,避凶趋吉,亦可开启觉性,是增加福慧的殊胜 法门。若日日礼佛真心忏悔往昔因无知而造下的种种恶业, 烦恼会逐渐减少,为人处世更心平气和,与他人的互动也会 更加圆融。 礼佛的功德,在《增一阿含经》云:“礼佛拜佛,可获 得五种功德: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宝,四者生长 者家,非贫贱之家,五者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 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 就五功德。” 娑婆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佛无处不在,众生一起 心动念,佛都知晓。礼佛,是我们自己表达对佛的感恩恭敬 心,若不礼佛,佛亦不会介意,大彻悟者无需众生来拜;以 广义看待礼佛,实际上是礼拜我们的自性佛。还在修行的众

方三世一切诸佛。礼佛可以选择专门礼

生,礼佛时有所祈求,很正常,端看发心与动机才是重点。

拜一佛,也可以礼拜诸佛。此礼佛修

多礼佛能降服我们的傲慢心、见贤思齐、忏除业障,现世快

行,还有三层意义,即感恩礼敬,忏悔

乐少病痛,未来之际还有望与佛等齐。因此,礼佛是很殊胜

罪过,修持禅定。但以至诚心恭敬心来

的一种佛教修行运动。礼佛,提醒您些什么了吗?

礼佛,最为重要。

🌀🍀

文·常归


来世得生善趣,或出离生死得解脱。又因个人的根基

及相应的法门不同,有些人倾向戒学、定学、慧学,或以其 他的法门来修学。纵然各自的期望不同,但其方向和目标都 是一致:止恶向善,转凡成圣,解脱生死。这些内容都包涵 在佛陀开示的“四预流支”中——趣向圣道(须陀洹果)的

四个要素: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通过学习开仁法师讲授的四预流支课程,才有机缘能以 经论的方式深入理解四预流支的内容,深感受益。经论内容 太庞大,如果靠自己学习是非常吃力,但有了法师编排的讲 义和讲解,理解四预流支就变得简单多了。 修学佛法需要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就如俗称的贵人,有 此贵人会让我们学习正法事半功倍。假如没有善知识指导, 学习正法会困难重重。所谓“佛法难闻,中土难生,人身难 得,善知识难遇”,即是在世俗生活,要遇见善知识教导谋 生技能已经是件难事,何况是修学佛法的善知识。 学佛是以佛陀的教法为基础,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佛陀

学习《四预流支》心得报告

个人学习佛法都有不同的期望,或为了现世的安稳,

所要表达的义理,然后去实践印顺导师《金刚经讲记》所说 一听闻,包括起恭敬心,有善法欲,不怕艰苦,能受持, 反复多闻和忆念所闻法等内容;二正法,即四圣谛。读诵理 解都是学佛的必要过程,开始会很困难,而人生的过程中有 哪一件事是不用学就会呢?人生每一天都在学习,修行也如 此。因此,听闻正法是学佛稳固基础的第一步。 人都会思惟或作意,只是如理或不如理。有善知识指 点,多闻正法,就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如理思惟或作意。我 特别相应讲义中的一个段落,《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6 〈四法品〉:“云何如理作意?答:于耳所闻、耳识所了无 倒法义,耳识所引,令心专注、随摄、等摄、作意、发意, 审正思惟,心警觉性,如是名为如理作意。”这里提醒我

如何实践佛法,就是把理论转换 成行动——法随法行,或法次法向。 上课前,我都以为是法随+法行,哪知 道真正的意思是法+随法~行。就是亲 近善士和听闻正法的利益,通过善知 识学习真正的佛法涵义,而不是道听 途说或自己盲修瞎练。课程中令我深 刻的段落是:“云何名为法随法行? 谓彼旋环如理作意,审正观察深妙义 已,便生出离、远离所生五胜善法: 谓信、精进及念、定、慧。彼于自内 所生,出离远离所生五胜善法,修习 坚住,无间修习,增上加行,如是名 为法随法行。精进修行法随法行,便 得趣入正性离生。”其实,世间也有 这样的说法:简单事,重复做,做到 熟能生巧。 学佛需要方法和次第,不是凭空 想象或迷信。四预流支佛法总纲,不

亲近善士 听闻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随法行 

的“悟佛所悟,行佛所行”。听闻正法,包涵了两层内容:

16

是一次性,而是反复在每一个学佛 阶段都会用到。不管现在是初学或久 学,四预流支依然是可以运用无碍。 世间的学习和成就也是要经历不断的 学习和反复的尝试才能得到最终的结 果,学佛更是如此。在此,我以感恩 之心,感谢一切成就此课程的因缘。

🌀🍀

文·官招铭

们,如果常常听到的都是对学佛无利益的声音,当此声音转 成我们的意识,这些内容就成为我们思惟的内容。相反的, 如果我们常常听闻正法,正法就成为我们思惟的内容。要知 道,佛法正见是从善知识和内正思惟而来。佛法正见的重要 性就如《杂阿含经》云:“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 复百千生,终不堕恶道。”如理作意的范围很广,可以包涵

容,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上如鱼得水般的自在。

讲记》

品的任何一道品。如果能好好的理解如理作意的重要性和内

《金刚 经

在戒定慧三学的任何一学,也可以包涵在八正道、三十七道


的心。从最初的因陌生而恐惧,到习

惯而接受。然后是疫苗面世,曙光乍现,谁 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病毒变种,层出 不穷且变本加厉,全球第二波、第三波疫情如 海潮般汹涌而来。现有疫苗对变种病毒是否有 效?一时间,谁也无法给出答案。世界卫生组 织统计数据不断飙升,截止到5月25日,全球 累计新冠确诊病人数达1.67亿,死亡347万。 网络上各种信息危言耸听、排山倒海。可怜的

疫情中的卫塞节

去一年,全球冠病疫情时时牵动我们

我们,脆弱、无助、迷惘、痛苦……个人生活

今年的卫塞节,要求皈依的人数比往年 增加了许多。 皈依三宝,龙天护持; 皈依三宝,增强意志; 皈依三宝,让心安住。 参与线上庆贺卫塞节活动的人数也增 加了;阻断措施并不能阻断人们的“心连 心”,亦不能阻断佛教徒对佛陀的忆念。 今年的卫塞节,大部分的寺院都是在线 上庆贺,例如佛牙寺“献万灯”祈福法会, 呈现华严世界的庄严;祈愿慈光普照,正法

警惕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意义在于保护自己

的力量。

很多人都以为受戒是被束缚殊不知受戒是有防范的作用

拾信心,引领我们走向光明?我们需要智慧

佛弟子的力量,一齐祈愿灾疫早日消弭,世界各 地国土祥和,普天康寧。面对这一场水深火热的 瘟疫战,在线的佛友更是竭诚、更是殷切、更是 深挚地忆念佛陀。 主办此五国联合同庆卫塞节的法巽法师说,因 为疫情的关系,五个国家的住持反而有时间、有机 会联合同庆佳节。通过联系,各个国家负责一个项

的功力,不论什么语言,就是这么朗朗上口!

定,世界变得一片晦暗。

这个时候,谁能抚慰我们,带领我们重

上祈愿,线上交流,线上回向;集合了五国数百

《三宝歌》,原来也一样摄心,可见弘一大师作曲

街巷冷清,似乎一切的文明幸福都变得闪烁不

菩 提 清 韵

网连线;在线上诵经、线上传灯,线上浴佛,线

目:印尼负责唱诵《三宝歌》,第一次以印尼语唱

节奏被打乱,国家经济举步维艰,市场萧条,

19

离,融合了南北传和藏传,异国异域异族同时上

难怪有语言学家建议,要学异国语言,可以 尝试从学唱歌入门。韩国负责诵《心经》,有板有 眼,铿锵有力;马来西亚的南传法师,以巴利语带 信众三皈依,感觉原汁原味的古老印度语很有韵 味,无需法器就很有节奏感。别开生面的线上传 灯也很有意思,在影像中,灯灯相映,犹如华严境 界…… 来到问答时段,线上佛友踊跃提问,多是信众 经常疑惑的问题:“受了五戒若不能受持,会犯多 一项戒罪?” 法师善巧反问:“明知而作恶者与无知而作恶 者,何者的罪恶更重呢?” 提问者闪烁地答:应该是“明知而作恶者,他 的罪恶更重。”

久住,法水长流。更有一位比丘尼主办了五

法师再用譬喻问到:“假如有块被烧得灼热、

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中国和韩

火红的铁块,一个有感觉者去拿与一个无感觉者去

国)联合同庆卫塞节大会,打破了空间的距

拿,哪一个被烧伤得更重?”


这位提问者恍然大悟回 答:“那个无感觉者去拿,他被

时贪新奇,我买了一包紫色萝卜想做造型面包,它属 于较深的颜色,放上面包几乎变成黑色。剩余的几条萝

卜,我尝试以各种方式烹煮,做成浓汤、加入炒面、油饭等,

烧伤得更重。” 法师曰:“同样地,无知而作 恶者,他的罪恶更重!烧得火红的 铁块表示恶行,知道恶行而做就会 有惭愧心,所以不会继续做下去。

效果十分惊人,特别是那锅汤,加了萝卜的汤,颜色变成浓浓 的紫色,而炒面时,面条与其它食材,全被萝卜染成紫色。真 是个超强的染色剂,凡与它接触,无不被染,真是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是恶行,在做时不会有惭愧心,就

好学校,搬到靠近名校的屋子、做义工等,为了就是让子女在

会继续做。很多人都以为受戒是被

良好的环境成长,可见父母们都深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

束缚,殊不知,受戒是有防范的作

理。无可否认,我们身处的娑婆世界,是个大染缸,一不小心

用,警惕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

就会成为“坏孩子”。长年累月浸泡在种种诱惑,烦恼围绕的

行,意义在于保护自己。

环境中,追求五欲——财色名食睡,已成了世人认为理所当然 的生活方式。我想我们早已成了“坏孩子”,只是坏的程度各 有异;在这烦恼浊世中,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 学佛程度上,我想大部分人都在“小孩”阶段,我们所身 处的减劫,人类平均寿命越来越短,在还未来得及在学佛道路 取得显著的成果,生命已抵达终点;命浊中的无常,常令人们 措手不及。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经历了多生多劫的轮回,来到 了五浊恶世聚集的时代。释迦牟尼佛灭度已过了两千多年, 现在的五浊要比当时更恶劣;虽然科技比以前发达,医学比以 前先进,但我们的生活环境却面临越来越多灾难,纵使新加坡 气候温和,可说并无天灾,但也难逃气候暖化、冠病疫情缠绕 等大环境的问题。如今所面对的问题,其实都源自人心的贪嗔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庆贺会

痴。相比,佛陀时代是宗教兴盛的时代,人们精进追求了脱生

就来到了尾声;下线了,又回到现

死,而学佛开悟之人也不为罕见,可见当时的人心更清净,智

实中。

慧更高。末法时代,五浊只会加剧,此时若仍毫无出离心,依

面对疫情,人们深深体会到“

然对这恶世持有眷恋,那可说是愚昧至极。

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中。世间一

娑婆世界修行,总会遇上重重困难,在这有限的生命中,

切诸法,全是动态的有为法,最终

我们要接近善知识,尽可能在良好的环境中熏习,累积净土

都是苦、空,不究竟的。就像《

三资粮——信、愿、行。完美的生活环境并不在娑婆世界的

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

任何地方,我们应持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态度,厌离娑婆

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

世界这污浊的大染缸,欣求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

观”。

能够在极乐世界和诸上善人

愿瘟疫早消逝,吾辈砥砺前

🌀🍀

行!

在一起,在一生补处菩萨聚 集,种种清净法聚集的世界 熏陶,自然而然,我们也会

文·释道宏

变成上善人。

🌀🍀

文·净璇

在良好的环境成长 可见大家都深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从古至今,孟母三迁,到现代父母竭尽所能为孩子们寻得

从古至今 孟母三迁 到现代父母竭尽所能为孩子们寻得好学校

但是不知道是恶行,或者并不认为

紫萝卜的启发

18


常,就是指世间的一切法,生灭迁流,

刹那不住。无常有二种:一刹那无常,指刹那刹 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二相续无常,指一期相续 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在佛经中,都有对于无 常思想的论述,其中《佛说无常经》是专题论述 无常思想的经典。本经讲述了人有生老病死的无 常,自然界中的高山大海等亦皆无常,三界无安 亦皆无常。这部经典让人明了世事无常之理后, 劝人谨遵世尊之教,勤修身口意善业,趣证无上 菩提,从而由无常入于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是一种自然 规律。经中佛陀首先讲述了人的生死无常之苦。 经云:“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 侵,无能免斯者。”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任何人 都要经历这一过程。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由少 年到成年,再变老年,其中每个阶段人的容颜都 会有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从中年到老年的转变过 程中,人的容貌无论原来有多美,最后都会变得 发白面皱,步履蹒跚。人在年老后,都会经历生 病之苦。当生病时,人的病痛之苦难以言说。不 仅老年人最后要经历病苦,即便是年轻人,也常 常会由于各种原因,罹患多种疾病。尤其是在现

21

法 海 拾 贝

代社会中,由于人所吃的各类食品都是采用不同 激素快速形成,因而很多食品对人的健康都 有负面影响,从而增加了人生病的机会。 常看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年轻人患上

《佛说无常经》的思想要义

常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所谓无

病苦尚且难熬,死苦会更加令人感到伤 感。人在死亡前,都会有种求生的欲望。俗 谚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 也哀。一个人在生死存亡关头,求生是一种本 能。但当无常鬼来牵引时,很多人都怀着对尘 世的无限眷恋而离开人世。对于死亡的痛苦, 经云:“命根气欲尽,支节悉分离。众苦与死 俱,此时徒叹恨。两目俱翻上,死刀随业下。 意想并慞惶,无能相救济。长喘连胸急,短气 喉中干。死王催伺命,亲属徒相守。诸识皆昏 昧,行入险城中。亲知咸弃舍,任彼绳牵去。 将至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 堕泥犁。” 一个人在与亲人经历生死离别时,器官衰 竭,支节离散。从佛教观点来看,一个人死亡 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要根据一个人生前 所做善恶业的不同,遭受相应的善报或恶报。 老病死是世人最为关注的。对于老病死 的无奈,经中又云:“此老病死皆共嫌,形仪 丑恶极可厌。少年容貌暂时住,不久咸悉见枯 羸。假使寿命满百年,终归不免无常逼。老病 死苦常随逐,恒与众生作无利。” 生老病死不仅是世人时刻关注的问题,更 是佛陀经常思考的问题。佛陀当年之所以 要放弃王位舍俗出家,就是因为在出四 城门时,分别看到老、病、死等无

了不治之症,正值青壮年便过早地离

常之相。佛陀当时想,若能有一种

开了人世。

使人脱离生死轮回之苦的方法,将 会解除很多人的生死之苦。为了寻 求解救众生痛苦的妙方,佛陀最终 走上了修道解脱的生活。

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 唯有胜法不灭亡,诸有智人应善察。 世间的人事将来都会归于败坏, 只有通过修学佛法才能脱离无常之苦。


20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不仅人有 生老病死的无常,自然之物的山海、大地、日 月等也都是变化无常的。我们常说沧海桑田的 变迁,就是无常的最好体现。经中说,妙高之 山也因为地震、干旱、泥石流等原因,导致毁 坏。大海虽深,但有时也会因天旱干枯无水; 大地也有成坏之变化。太阳有日出日落的变 化,月亮则有阴晴圆缺的改变。

听到一句话——信可 以,不要太迷了。

然而没有人认为奋发读 书是迷,追名逐利是迷,为了 维持身体机能无所不用其极是 迷,认为自己的观念绝对正确 是迷,却以为追寻智慧,领悟 人生的真谛是迷。

不仅山河大地是无常的,欲界、色界和无 色界等亦都是无常的。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

孰是孰非?似乎难以定论。

下至世间的转轮圣王,其寿命都是无常的。无

只能说求神拜佛拜偶像的比比皆是,可谓满天神佛,民

论三界中的天人,还是世间的转轮圣王,无论

间的宗教,任何对象都可以膜拜,泛泛地以为“反正宗教都

他们拥有多么华贵的生活,都会有寿命终了的

是劝人为善”,不求甚解,对于善的层次仅仅停留于表面。

时候。待到无常来临之时,自己丝毫做不了 主。即便是天人,若天福享尽,也会漂流于生 死苦海中,随自己的因缘遭受众苦。如此在三 界中流转受苦,就像汲水的轮子,周而复始地 流转。三界无常又像是蚕作茧自缚,没有出离

不免让无神论者听闻后,便以为宗教好像邪魔一般,摄 人心神。 然仔细想想,比如学生在学业上疏于下功夫,必然不能 有一番作为,就算是天才也会江郎才尽。 这个道理可以延伸到各行各业,舞台上的演员,台上

疾苦之日。 既然人生、天地和三界都是无常的,我们 究竟应当如何舍离无常的困扰,从而入于不死 之门呢?对这一问题,佛解说道:“无上诸世 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 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观生死隔,云何 不愁叹。是故劝诸人,谛听真实法。共舍无常

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成为一位名医亦需神农尝百草的精 神,流芳千古的政治领袖不经过千锤百炼如何为万世开太 平,而释迦牟尼佛若不是经过苦行,舍弃世间荣华,如何能 够解悟生死真相。 学佛同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历史上 的修行人无不是为寻求宇宙的真理而将生死置之度外。

处,当行不死门。佛法如甘露,除热得清凉。

什么是真正的迷?

一心应善听,能灭诸烦恼。”

对于欲望不能自我,是迷。

正因为世间都是无常的,诸佛菩萨在往 昔修道时,都会发愿舍弃无常之身,追求不生 不灭的涅槃之境。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面对 生死轮回,六亲离别的凄凉之境,又是如何痛 苦。为了令众生都能永离无常困扰,佛陀劝告 佛弟子当精进修学佛法,消除生死烦恼,证得

对于情执难以自拔,是迷。 对于信仰不能理性认知真理,任由迷信之心固执己见, 是迷。 所以大多人都在“迷”当中,迷信自我,迷信欲望。 这令我想起“薛定谔的猫”!

不生不灭的涅槃之果。若能如此,不仅能够断

所以,当我们一无所知时,应当保持谦卑。

除无常之苦,而且还能得到彻底解脱。为了劝

正如孔老夫子的态度,未知生,焉知死?

诫更多的人通过修学佛法来断绝无常的困扰,

不是迷信于自己,把意识形态定义为“正常模式”,超

佛陀又云:“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

越自身思想范围的则是“非正常”,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思

然。唯有胜法不灭亡,诸有智人应善察。”世

维,殊不知自己也在迷惑当中。

间的人事将来都会归于败坏,只有通过修学佛 法才能脱离无常之苦。面对世事无常,究竟何

🌀🍀

去何从,有智慧之人都会有自己的决断。

文·王欢

正信的宗教,却是破迷开悟的过程,并非沉沦,而是自

🌀🍀

在放下。

文·罗慧


人生警训 修行指南

一法师晚年自号“晚晴老人”,“晚晴”一词 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天意怜幽草,人间爱

晚晴”诗句。法师于1941年在福州西禅寺闭关期间, 辑录佛经祖语二卷,取名《晚晴集》。此书的内容不 仅涉及到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还关涉到教理和修行 方法等各个方面。

一 看破世事·淡泊名利 莲池大师云:“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 戏剧,何有真实?……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 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认为世间的一切就

为,名闻利养是人修道的障碍。由于 贪图名闻利养,就会增长一个人的贪 欲,使人无法安心修道。因此,一个 觉悟者应当远离名利诱惑。

二 谦恭忍辱·韬光养晦 佛经中提倡佛弟子要养成对人 谦恭礼让、忍辱宽容的品格,在处众 时不要锋芒毕露,要养成韬光养晦的

人散,一切都是空的。因此,应当看破世间的一切。

待,以恭敬心来对待他们。就像常不

都是自己过去世因缘所感得的果,成也好,败也罢, 不过是因果现前。对此,我们都应以平常心来对待。 从佛教观点来看,世事无常,所有功名富贵、名 闻利养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没有一样 是永恒存在的。以钱财来说,佛认为一个人辛苦赚取 的财富并不永久都属于你自己,而是水、火、盗贼、 官府、败家子五家共有。即便是暂时为你所有的东 西,随着时间流逝最终都会离你而去。因此,明白了 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之理后,应当看破世间的一切。

弘一法师《晚晴集》解读 ——

为人习惯。将一切众生像世尊一样看

散,万境如空。另一方面,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境况,

做到得之勿喜,失之勿悲。

轻菩萨,对所有遇到的人都欢喜赞 叹,以常不轻一切人的功德,最后证 得菩萨果位。 印光大师开示说:“诚与恭 敬,实为超凡入圣,了 生 脱 死 之 极 妙秘诀。……欲得佛法实益,须向 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 罪业,增一分福慧。”在学佛过程 中,只有怀有恭敬心,才能消除业 障,增长福慧。 学佛者不仅要谦恭待人,当受 到委屈时,还要学会忍辱。作为佛

还能为学佛者的修行提供理论指南

不仅可以提升学佛者的德行修养

《晚晴集》中所收录的各种不同类别的佛教格言警语

法 海 拾 贝

泊名利之心来对待名闻利养。佛教认

像一场戏剧,不仅其中的剧情是不真实的,而且曲终 要知道,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一旦因缘离

23

在看破世事之后,我们应当以淡

子,切忌贡高我慢,尤其是与人相 处时,应当韬光养晦。一个学识浅 薄之人,常喜欢表现自己;而一个 大修行人,常常会在韬光养晦中修 身养性,长养智慧。 《西方确指》中说:“只‘强顺 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 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 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一个人若沉溺于人情世故中不能自 拔,就会耽误自己的修学,道业难以 成就。然人生短暂,在你还没体悟出 修行意旨时,无常就会到来。因此, 只有远离世情,在敛迹韬光中专精行 道,才能取得道业成就。


三 反躬自省·把握当下 大慧禅师说:“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 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一般 人经常会看到别人的不是,从不知道检点自己的过失。若人能经 常反省自己的过失,对待别人才能变得宽容。古人云:“以责人 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古往今来很多有德之人,不仅劝 勉别人反思自己的过错,而且自己还坚持反省自己。印光法师开 示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石屋清珙禅师诗:“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 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诗歌劝人既不要沉浸在过去 的时光中,也不要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捉摸不定的未来。因为, 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我们无法再回到过去;未来事情还没 到来,我们也把握不住。只有把握好当下,活在当下,才能拥有

佛太缓,则散而无 力;太急则失于自

在。不缓不急,则安详清

更加美好的未来。

朗。

四 逆境修身·精进行道

佛声太高,恐伤气力;

蕅益大师云:“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 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 药毒箭。”逆境虽然会对一个人产生一些磨难,但并非是件坏 事。因为人在遭遇逆境时,往往会激起自己改变困境的能力,从 而使自己在经历逆境之后变得更加坚强。相反,过于如意的顺 境往往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变得碌碌无为。尤其是一个人在名 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等各种光环围绕之下,更容 易使人退失道心。古人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 男。”说的就是太过于顺利的境况往往会使人一事无成。

太低,易入昏散。不高不 低,则悠扬和雅。 在道场,大众念佛,行 坐自有定香。若二三知己, 自在念佛,只取念佛如法, 不必拘定常例。不妨通融, 大约坐时宜多,行时宜少。 又清朗时宜多坐,昏散时宜

🌀🍀

多行。此其大意也。

大师又云:“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

文·悟开大师

心,何以自拔哉?”人生世上,往往会遇到各种逆缘,真正的善 友和顺境却很难值遇。因此,一个修行人面对逆境一定要有咬钉 大德都十分珍惜修行的宝贵光阴,不肯浪费一点修行时间。他们 不仅每天反省检讨自己,生怕浪费修行用功时间。蕅益大师开示 说:“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世人整天沉浸 在醉生梦死中,不知道现世为苦,更不会寻求未来的解脱。沉醉 俗世生活中最终会使人在六道中轮转不息,只有通过勤奋修习戒 定慧,才能断除心中的贪嗔痴,最终得到解脱自在。 《晚晴集》中所收录的各种不同类别的佛教格言警语,不仅 可以提升学佛者的德行修养,还能为学佛者的修行提供理论指 南。因此,每个学佛之人,都应当认真阅读品味书中每一则格言 的重要思想内涵,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从而以这些格言为指 南,使自己的修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

文·陈浦燕

如何念佛

嚼铁的韧劲,才能够最终化逆境为顺境。此外,古往今来的高僧


思惟”,以息虑凝心究明心性之术。禅

是人内心的一种宁静安详的心境状态。当一个修 行者结跏趺坐,心中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 对象时,就称为坐禅。 在佛教未创立前,坐禅本是印度宗教行者所 修的内省方法。佛教创立后,坐禅便成为佛教消 除杂念,清净自心,开启智慧的修行方法。在戒 定慧三学中,戒清净,方才能得禅定寂静;禅定 功夫到达一定水准,始得智慧明朗。因此,欲行

坐禅目的与方法

是“禅那”的简称,意为“静虑”、“

佛道,不能不修禅定。

过坐禅而悟道,因此教界普遍认为佛教的坐禅是 从世尊开始的。佛教大小二乘皆修习坐禅,其类 别有作数息、不净、慈心、因缘、念佛、四无量 等种种之禅法,因而产生般舟三昧、首楞严三昧 等多种三昧。 在坐禅实践中,高僧大德总结出一整套行之 有效的坐禅方法和理论。如《大比丘三千威仪》 云:“欲坐禅有五事:一者当随时;二者当得安 床;三者当得软座;四者当得闲处;五者当得善

25

知识。随时者,谓四时;安床者,谓绳床;软座 法 海 拾 贝

者,谓毛座;闲处者,谓山中树下,亦谓寺中不 与人共;善知识者,谓同居善。” 《摩诃止观》曰:“居一静室或空闲地,离 诸喧闹,安一绳床,傍无余座。九十日为一期, 结跏正坐,顶脊端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以 坐自誓。胁不拄床,况复尸卧,游戏住立。”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特别立有具缘、 呵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 治病、证果等十科,以阐说修习止观之法则。 在清规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坐禅方法的 详细规定。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仪条, 谓坐禅应息心静虑,节制饮食,于闲静处结跏趺 坐,或半结跏,以左掌置于右掌上,二大拇指相 拄,正身端坐,使耳与肩、鼻与脐相对,舌抵上 齶,唇齿相着,两目微微张开,并说坐禅而致疾 病者,乃不得其要之故。

只有方法得当 才能禅定功夫现前 证得无漏智慧 

心,终在一天夜晚目睹明星而悟道。由于世尊通

个垫子,坐禅时将小垫放在大垫上面, 坐在小垫上,避免大腿根受压迫而不能久 坐。使用小垫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腰部位 置,使两膝着地,下肢前倾,并使体重集 中于此。藉它使膝盖两点和臀部呈坚牢的 梯形,使身体处于安定的状态。 在坐禅过程中,应当注重调身、调息、 调心三法。 一 调身,即调节坐禅的身体姿势。首 先在坐处厚敷坐具,只有坐具舒适,坐禅才

坐禅者不仅要明了坐禅的目的和在修行中的意义 还要讲究坐禅过程中的具体修行方法 

世尊成道前,在菩提树下跏趺而坐,静思观

修禅者在坐禅前,应预备一大一小两

能持久。坐的姿势有两种:一为结跏趺坐, 即将右足安放左腿上,左足安放于右腿上, 使上身保持笔直。一为半结跏趺坐,将一边 的脚(左右均可)搁在地面,另一只脚放在 反方向的大腿或腿肚上。半跏趺坐的优点 是,长时间打坐膝盖疼痛时可换脚。坐禅 时,坐姿要端正,不可侧左倾右,俯前仰 后,耳与肩并,鼻脐相对。舌顶上颚,唇齿 相着,目须细开。坐禅之处的光线亦须选适 当,过明过暗,都非所宜。坐禅时饮食不宜 过饱或饥饿,饮食要适度。衣服以松紧适度 为宜。衣服过紧,气息不宜调整;衣服过松 时容易颓惰。坐禅不仅对环境有要求,而且 对饮食和衣着都有要求。为了更快地进入禅 定之境,在这三个方面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24

澄清宁静。当出现呼吸不调,或呼吸

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

不规则的状态时,就要将心安于气海

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

丹田,令心镇静下来。调息的方法

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是,下腹部稍稍用力,使之稍稍向

禅师在这段法语中,分别用先肯定,再否定,然后再肯

前,这样精神安着,呼吸自然调顺。

定的形式,说明参禅的三重境界。

调息,就是调节呼吸。坐禅

左右动摇,恰如木桩打入大地,一坐 定时,纵千山崩坏,大海横决,亦不 动摇,须用这样的气概来坐禅。 三

调心,是坐禅的根本要旨。

坐禅的目的是通过调心来达到降伏 妄想,进入禅定之境,并进而由定 发慧。调心的方法有两种:一调伏妄 想,使心与参究相应,从而方便进入 禅境;二应当使沉浮之相达到相互协 调。沉相是心中昏暗,头部低垂,无 所参究。沉相现前时,应当系念于鼻 端,使安心于发际和眉间,令心念明 明如镜,专注本参,心无分散,可以

禅师说自己在三十年之前,还是个凡夫俗子,从 来不曾参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时,自己 被眼睛所瞒,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这时所看到 的山水都是实物,也不去深入细想,认为事物就是自 己所看到的样子。这说明一个人生哲理:如果我们对 外界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就无法透过现象看到 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本质就不能有真实的把握。 后来,禅师亲近黄龙祖心禅师,对禅法有所悟 入,达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这第二重 境界,就能透过事物表象,洞悉事物本体。这反映了 人生的第二重境界: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 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 是水。这时,我们很容易在现实中迷失方向,随之而 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

对治沉相。浮相是心好掉动,身体不

如今,禅师悟入大休大歇之境地,这时,表象与

安,心想身外异缘,常想杂事。有浮

本体打成一片,“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

相现前时,应当令心安住于丹田肚脐

从本质又联想到发展出的事物。“休歇处”,指心意

中。然后振奋精神,令心安住本参,

识之作用,拂除一切思虑分别,脱却迷妄,住于大安

止住散念之心。当心专注一境,自然

乐之境界。如《修心诀》云:“若不以般若中功着

容易安静。若心不乱想,亦不昏沉,

力,焉能对治无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

则浮沉之相自然可调适至可控范围之

青原惟信禅师参禅三重境界,分别代表不同阶段

内。若能如此,则有助于在增上禅修

的悟境。从凡人境界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

功夫。

突破无明烦恼,进入到禅悟之境的“见山不是山,

总之,坐禅者不仅要明了坐禅的

见水不是水”,展现了初步的悟境。到了“见山只是

目的和在修行中的意义,还要讲究坐

山,见水只是水”境界,表示修禅者从最初的悟道达

禅过程中的具体修行方法。只有方法

到彻悟之境。这时,是禅者正做功夫真切时,无所

得当,才能禅定功夫现前,证得无漏

见,一切不著。此时,再看山水,就会感觉山不过是

智慧。

山,水不过是水,法尔如是,没什么玄妙,于是随缘

🌀🍀

文·慎独

自在,任运无碍。如果一定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那就是断灭了。禅师所说的山水都是本性的显现,一 切色相都是我们佛性变现的,都是妙用。如此想来, 自然就不再不著相,进入彻悟之境了。

🌀🍀

文·陈旦

如此想来自然就不再不著相进入彻悟之境了

以中。身体既调,吐出呼气,将身向

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

禅师所说的山水都是本性的显现一切色相都是我们佛性变现的都是妙用

呼吸勿使出入于口而行于鼻息,缓急

原惟信禅师一日上堂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

见山是山

时,如果呼吸不调,心就无法安住于


吃 素 吃 斋 持 斋

前持有“吃素等同于吃斋”这个观点的 人不在少数,这可能是源自于出家人吃

的是素食的原因。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有 区别的。 素食之风,古已有之,佛教传入前,就 已经十分盛行。古时吃素,倒不是由于当时 经济落后,没肉吃,只好以瓜菜裹腹。而是 那时已经出现了“养、助、益、充”的饮食 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在 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里就有详细记载。但 主要原因,还是老庄清静无为哲学思想的影 响。一大批隐逸的文人,崇尚自然,认为吃

不食”而不违越的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 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 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 会。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代,斋食乃特指 午前所食之食,午后食者即非斋法,此系就 其‘食时’而言;至大乘佛教时代,乃以慈悲 禁杀之意,转而侧重于‘食体’,故以素食为 斋,如佛教徒多将素食习称为“吃斋”、“持 斋”;然严格的说来,其与戒律中的“斋”的 本意并无直接关系。

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

门以慈悲为怀,为长养学佛人的慈悲心,减 少世间的暴戾气氛,让一切有情乐于亲近、 依附;为爱护众生,珍惜生命,让所有众生 能身心安乐、无所怖畏,因此主张素食。 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以悯众生故,以 敬众生故,故不食众生肉。佛教主张素食, 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另外,吃素的 受众面不受限制,可以是全部人群,而吃斋 的受众面则只是指佛教徒,因为这是佛教徒 必须遵守的戒律。 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含有生命的食物就是 素,而且素的含义比较广泛,可能含有放葱、 蒜等辛辣调味物。且有些吃素的人,往往只是 出于个人偏好或者身体的需要而吃素,素的是 嘴,并不一定就素心,也不一定能从深层次懂 得佛教素食的意义,因此,从这些层面上来 说,我们说生活中的吃素并不等同于佛教中的 吃斋,二者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佛教主张素食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力奉行素食的原则。现在的大部分素食者是

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以悯众生故以敬众生故故不食众生肉

所谓的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众制定的

而佛教中的吃素主要一种慈悲心的表现:佛

琉 璃 之 光

中,“过午不食”称为斋。遵守、受持“过午

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追求清气,极 为了健康,也有一小部分是出于人道主义。

27

斋,大乘法的意义在于“清净”,小乘法

。也就是说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 西。这个时间就是在太阳到正中午(指的不是 中午十二点,是以太阳升到正中天为准)后, 一直到次日黎明(即以不用照明的前提下,能 看见掌纹为准)。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 (可以喝水或浆水等流体)。 关于持斋的功德,达摩祖师在《破相论》 中说:“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 虚功。斋者齐也,所谓齐正身心,不令散乱。 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 禁六情,内制三毒,殷勤觉察清净身心,了如 是义,名为持斋。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 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 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 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 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 尘。此五种食,名为持斋。若复有人,不食如 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 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亦有破,云 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 为诸恶,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 为持斋,必无是处。”


如本法师在《佛学问答》中亦说:过午不食

种净肉,乃至九种净肉?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

的好处极多,是故佛陀制定之:一、食欲少,能

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佛又告迦叶:我从今

减低男女爱欲之心。二、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

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

得到适当休息。三、易入禅定。四、有更充裕的 时间可修行悟道。五、欲得解脱,食欲必然净化 故。六、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 佛在世时,出家人并不完全吃素,因为上街 乞讨,别人给什么就要吃什么,绝不会挑剔,更 不会让人特意给准备素食,佛没有分别心,不会 分别食物的好坏。

之后,萧衍制定并颁布《断酒肉文》,积极 推广《梵网经》菩萨戒。正是在最高统治者明令 禁止下,从此素食作为佛教的馔食,逐渐开始盛 行起来。因此从六世纪至今,汉传僧尼和信徒都 一直遵奉素食戒条。 目前,根据个人的条件、学佛程度和决心的 不同,信佛人吃素多种方式:1、吃长素:即长期

在小乘戒中,出家人可食“三净肉”。即

长素。2、吃花斋:即不一定天天吃,有按农历初

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是专为自己杀的。《五

一、十五吃两天素的;也有按六斋日,每月吃六

分律》说:“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

天素的;也有按十斋日,每月吃十天素的;也有

疑。见者,自见为己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

逢佛诞日加吃一天素的。3、吃短素:即在一个短

杀;疑者,疑为己杀。若不见、不闻、不疑,是

期内吃素。4、吃“肉边菜”:即只吃与肉类混煮

为净肉。”

在一起的蔬菜。

佛教禁止吃的,是“荤”。荤,指鸡鸭鱼肉

佛教中,凡有持斋,必有戒,即所谓“斋

一类的动物食品。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

戒”。狭义即指“八关斋戒”,此是专供在家二

腥”。佛经里荤字,要读xun,指气味熏人的蔬

众于一日一夜受持出家之戒。八关斋戒是佛陀为

菜。《梵网经》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

令在家弟子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所制定一日一夜

蒜、慈葱、兰葱、韭菜、兴渠是五辛”,荤就

间过出家修行生活的方便法门。《十善戒经》中

是这五种蔬菜。《楞严经》说:生啖增恚,使人

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

易怒;熟食发淫,令人多欲。吃五辛会使福德减

人制出家法。”

损,一切天仙正神会因其口臭而远离。所以佛教 严加禁止僧众吃“荤”。

总的来说,吃素:是吃素食,不吃任何动 物(“腥”),其中包含佛教意义上的“荤”,

出家人吃素,起始于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他

而吃斋则是指不食“荤、腥”或“过午不食”以

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根据佛经及有关戒律,尤其

达“自身清健,慈悲喜舍,剔除贪欲”的助行,

强调不杀生戒,认为众生所以不可杀生,是因为

其包括吃素。持斋则意义更广大。持,是“长久

一众生具有八万尸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是断八

保持”之意,含括“吃斋”之举。而身为众生行

万尸虫命。因此食肉就是杀生,直接违犯了不杀

善,不于恶口,意念众生之苦,坚守“清规”,

生的禁忌。萧衍从经中引证佛在《涅槃经》中的

及力救难,不侵为舍,慈悲导航,彻底保持内心

训示:“迦叶问佛:云何如来不听食肉?佛言:

清净,毫无“贪妄”,才是真正“持斋”。

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叶又问:何故先听食三

🌀🍀

文·慎独


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结束

有一位年轻的小提琴家,在一次国际比赛中获

了“无病就是健康的旧健康观”,而只

奖后,突然左手患了一种病,全身麻木,无名指不

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能活动。他的手指再不能使四根琴弦奏出美妙动听

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

的旋律了。这位年轻人的心似坠入了深渊,痛苦至 极。整整三年,四处求医,都不见效。后来,经过

对于躯体疾病,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想方

心理医生诊断,原来是心理因素所致。由于对自己

设法四处求医,而对于整日烦燥不安、唉声叹

今后能否保持世界一流演奏水平过度思虑和担心,

气、怨天尤人、攀比嫉妒、贡高我慢、牢骚满

心理上的紧张导致生理的失常。在心理医生的指点

腹等“心理疾病”,似乎早已习惯了、不足为

下,他解除了思想的紧张状态,心理放松,从头练

奇了。然而,生病的心带给人们的痛苦往往更 躯体疾病。其致病机理可以用量变质变规律分 析:量变(心理变化)是质变(生理变化)的 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 变不会永远地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 然会引起质变,使机体内的每个细胞进行重新 的组合排列,有序和紊乱可以互相转化,即一 个心胸狭窄、常怀恶念的人,所谓的好身体也 会变坏;相反,一个心胸开朗、常怀善念、常 行善事的人,身体却会逐渐变好。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让一个健康人处 于舒适状态,并用语言暗示使之精神愉快,这 时,此人的血压可下降2.66kPa,脉搏每分钟 可减少8次,X光观察被试人胃部,会发现胃

29

琉 璃 之 光

的体积缩小,工作能力随之提高。若用相反的 试验条件来做,其结果与前者完全相反。

起,三个月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水平。

健康 与 心 理

淡泊的心志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将一切有损于身心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严重,孰不知,心病累积到一定程度将会导致

传统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正邪 两个方面。“正”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能 力(内因),“邪”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外因)。 又《内经》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 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如一个人心理健康,则 机体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就正常,必定正气存内, 虽遇各种致病因素,也不会引起疾病。即唯物辩证 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 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若已患病,也不能经常想 病,因为想病就病,想好就好。其机理是想是一种 意念,意念有能量;想是心理作用,心理作用有功 能、有信息,心理作用可以引起生理变化,能将一 个人精神世界的心理作用的阴信息,直观地转移为 生理变化的阳信息。如望梅止渴;又如唐朝大画家 吴道子画八骏马图时,剩下最后一匹马怎么也画不 好,于是他时刻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画八骏马图上。 一次其妻给他送饭时,在窗外意外地发现画室里有 一匹马,而无吴道子,他得知这个事实后,便改画 观世音菩萨,又一次,其妻发现画室内只见观世音 菩萨而不见吴道子;再如我们听到一个不幸的消 息,立即表现为精神紧张、面色剧变,甚至全身发 抖,不省人事等。正如《黄帝内经》说:“百病从 心生。”佛法说:“一切法从心想生。”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和生理两者之间有密切联 系,身体的健康状况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反过来, 心理健康状况也对他的身体产生影响,而以心理为 根本。时而听人说:“唉!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叹声的实质问题又是什么呢?可谓不忠不孝不仁不 义,而且发展到打骂父母老师,发展到抢杀等犯法 行为,从而扰乱社会风气。所以,保护心理健康不 仅是无毒、特效、赢利之强身健体药,更是护国利 民之良方。


28 对于疾病的防治,传统医学早就提出 了扶正祛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 治疗原则。《大学》云:“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

美味在嘴里停留的时间很短,

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

只是舌尖到咽喉的距离,

忧患,则不得其正。”而心理专家对于心

可慈悲和善意却可以是绵延不绝、

理养生提出以下几点:

生生不息的。

第一︱以善良为营养素。人的一举一 动都会影响到身体的损益存亡。很多养生 学家提醒人们要“慎微”,一切从小做 起,对身体有益的事就做,不利则不做,

定决心要吃素,也 就是前几天的事儿。

实际上,很早以前就有想持

身体虚弱的人,每惜一份精神便可多增一

素的冲动,只是出于嘴馋和条件不具足的

份生机。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

借口,迟迟没有付诸行动,而这次“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

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

草”,却是一段视频。说来也奇怪,一向看不了那些血淋淋场

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

面的我,居然会去打开屠宰场的视频,虽然最后也没能看完,

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但它留给了我深深的感慨与反思:口腹之欲,真的需要凌驾于

第二︱以宽容为调节阀。人在社会交

鲜活的生命之上吗?

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

似乎当你想要做或者正在经历一件事儿的时候,与之相关的

可避免地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

因缘就会接踵而至。朋友告诉我,她10岁的女儿成为了素食主义

是学会宽容。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

者,起因是在学校参与了保护动物的活动,小姑娘认真的说:“

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

如果吃肉,动物就会被杀死,它们会流很多血、会很痛。”;邻

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

居是一位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一次碰面闲聊,她说她已经不再

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

吃鸡肉了,似乎也是缘于一部电影;性格洒脱的闺蜜,道出她和

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等于给自己的

男友分手的决定性原因:“他喜欢钓鱼,我总在放生。你说,要

心理上安装了调节阀,可以及时排泄掉愤

是我刚放的鱼,转眼又被他钓到,是不是很讽刺?”

怒、仇恨、委屈等不良情绪。

身边的感动通通化为鼓舞的力量,为了坚定决心,我又跑

第三︱乐观是不老丹。常言到:天有

去网上查资料: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少吃肉不仅可以解

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逆境,如

决食物短缺和农业耗费资源过多的问题,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

何才能乐观呢?只有平日有坦荡的言行,

放;斯洛维尼亚共和国前总统雅奈兹.德尔诺夫舍克发现,肉食只

加之知足才能常乐。

是人类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和思考模式;爱因斯坦说:“没有比

第四︱淡泊是免疫剂。淡泊,即恬淡

素食能更大的增加人类在地球上存活的时间。”

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子洞的养生名

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趋利避害、贪生怕死的,它们也

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

有情感、也会感知痛苦。我愿意通过自己的改变,给这些生命一

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有了

个活下去的机会,我也相信,即便是萤火之光,也能照亮希望!

淡泊的心志,就不会在世欲中随波逐流、

更何况,在护生的路上,还有很多人,以后会有更多人,默默同

追名逐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

行。美味在嘴里停留的时间很短,只是舌尖到咽喉的距离,可慈

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

悲和善意却可以是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

攀比嫉妒。淡泊的心志使人始终处于平和

现在,我已经不再买皮质包包了,虽然严格的素食尚不能一

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将一切有损于

蹴而就,需要慢慢适应和调整,但我希望可以真正做到如星云大

身心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师所说的那样:“能将双手常垂下,永做世间慈悲人。”

🌀🍀

文·妙霞

🌀🍀

文·刘爽


念佛必须具备真实信心

一 要 信得心佛和众生都没有差别我是没有修成的佛弥陀是 已修成的佛觉性(心)是没有两样的我现在虽昏迷颠倒但觉性 并没有失去我虽多生多劫轮转大道但觉性并不曾动摇所以说 ﹁莫 轻 未 悟 一 念 回 光 便 同 本 得 ﹂不 要 轻 视 没 有 开 悟 的 人 只 要 他 能 一 念 回 光 返 照 便 能 见 到 本 有 的 觉 性  二 要 信 得 我 是 理 性 佛 名 字 佛 在 理 性 上 名 义 上 说 起 来 也 是 佛 弥 陀 则 是 究 竟 佛 。 佛 性 虽 是 一 样 但 在 品 位 上 应 有 天 地 之 差 了  如果不专念弥陀求生极乐必然会随着善恶业流转六道受苦无 穷  所 谓 ﹁ 法 身 ( 觉 性 ) 流 转 六 道  不 名 为 佛 名 为 众 生 ﹂ 三 要 信 得 我 虽 障 深 业 重 久 远 以 来 生 活 在 苦 厄 之 中 但 还 是 弥 陀 心 内 的 众 生 弥 陀 虽 万 德 庄 严 远 在 十 万 亿 佛 土 之 外 但 还 是 我 心 内 的 佛 。 既 然 我 和 佛 是 同 一 心 性 自 然 能 得 到 感 应 道 交 我 的 苦 切 心 愿 必 能 起 感 召 作 用 佛 的 慈 悲 愿 力 必 能 积 极 相 应 就 像 磁 石 吸 铁  是没有可怀疑的 具 备 了 以 上 真 信 的 人 他 所 作 的 虽 是 一 毫 的 善 一 尘 的 福 都 可 以 回 向 西 方 去 庄 严 净 土 更 何 况 持 戒 放 生 布 施 读 诵 大 乘 供 养 三 宝 …… 种 种 善 行 难 道 不 足 以 充 实 净 土 的 资 粮 吗 只 恐 信 得 不 真 于 是 就 沦 落 成 为 有 漏 了 ( 持 戒 布 施 等 都 将 成 为 有 为 法 只 能 作 为 修 人 天 福 报 的 资 粮 了 ) 所 以 修 行 没 有 别 的 要 求 只 要 在 二 六 时 中 助 长 这 三 种 真 信 切 实 念 去 就 不 必 另 找 门 路 了  若 是 真 信 不 能 确 立 娑 婆 事 业 时 刻 挂 在 心 头 念 佛 工 夫 一 曝 十 寒 心 不 诚 笃 专 一 遇 到 五 欲 时 即 如 胶 似 漆 地 被 它 粘 着 遭 逢 逆 境 时 又 怨 天 尤 人 衔 恨 结 怨 由 于 净 因 微 弱 偏 重 于 娑 婆 事 业 对 五 欲 放 舍 不 下 到 了 临 命 终 时 重 处 偏 堕 就 难 脱 苦 轮 了 

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没有间断夹杂不必以快念多念为殊胜 只要不缓不急密密持念过去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

因此应该各自痛念娑婆险恶必须早求出离要知六道匍匐受苦九品 逍 遥 自 在  利 害 相 差  真 有 天 上 地 下 的 区 别  切 须 猛 省 所 以 必 得 生 极 大 的 欣 厌

心  舍 秽 取 净  不 要 羡 慕 虚 名 贪 着 财 色 不 要 轻 易 受 人 口 头 昧 惑 动 摇 信 心 

不 要 希 求 快 速 效 益 不 要 妄 想 心 外 有 佛 现 前 引 起 种 种 魔 事 应 当 经 常 以 念 佛 为

正 行 努 力 修 习 众 善 为 助 行 尤 其 应 该 对 贪 嗔 习 气 要 刻 意 揩 磨 使 重 处 得 轻 生

处 渐 熟 再 加 以 净 念 相 继 愿 行 并 进 自 然 就 千 稳 百 当 了 

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没有间断夹杂不必以快念多念为殊胜只要不缓不急 密密持念过去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

就和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这样持名可以说是事上得一心精进了

现 在 净 业 学 人 终 日 念 佛 忏 悔 发 愿 可 是 西 方 还 相 距 很 远 住 生 没 有 保 证  这 是 为 什 么 呢 那 是 由 于 没 有 真 实 信 心 不 信 心 佛 众 生 三 无 差 别 不 信 我 是

理 性 佛 名 字 佛 不 信 我 是 弥 陀 心 中 的 众 生 弥 陀 是 我 心 内 的 佛 自 然 会 感 应 道

交 的 于 是 对 往 生 信 心 不 足 在 娑 婆 爱 桩 没 有 拔 去 情 缆 还 系 缚 坚 牢 如 果 能 将

世 俗 恩 爱 视 同 嚼 蜡 不 加 爱 恋 不 管 忙 闲 动 静 苦 乐 忧 喜 靠 着 一 句 佛 号 像 依

傍 在 须 弥 山 一 样 那 么 就 不 会 被 一 切 世 间 缘 务 所 动 摇 了 有 时 或 者 感 到 精 神 疲

懈 惑 业 习 气 现 前 即 便 奋 起 一 念 如 倚 天 长 剑 

使 烦 恼 魔 军 没 处 逃 窜 又 象 是 洪 炉 猛 火 使 无 始 以

来 的 情 识 销 熔 得 净 尽 无 余 像 这 样 的 人 现 在 虽

还 处 在 五 浊 之 中 可 是 已 浑 身 坐 在 莲 花 国 里 了 那

文·截流大师

又 何 必 再 等 待 弥 陀 垂 手 接 引 观 音 前 来 劝 驾 才 相 信是往生了呢

真实信心

🌀 🍀 磐 陀 钟 磬

31


30 百丈禅师《坐禅仪》解读

眼花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坐禅难以用上功夫对于睡眠坐禅

坐禅前饮食不可过饱或饥饿若饮食过饱坐禅时会肚子

制定者而且还十分重视坐禅在修 行中的重要意义为了令禅子掌握正确的坐

者在坐禅前应当保持足够的睡眠只有睡眠充足坐禅时才能精神饱满有利于

发胀坐着难受难以持久若过于饥饿则饥肠辘辘头晕

禅修行方法专门创作了《坐禅仪》一文

用功若是睡眠严重不足一旦盘腿而坐就会犯困即便勉强坐禅也会东倒

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

丈怀海禅师不仅是古代丛林清规的

文中禅师讲述了坐禅者在坐禅之前不仅

西歪心思难以专注更谈不上入定

再次 禅师对坐禅的正确方法也作了解说 坐禅者应当在清净无人之处 敷 设坐具 如此无人干扰 容易静心坐禅 若环境吵杂 则使人心情烦躁 无法专

为一己解脱而坐禅则失去坐禅的意义

要求的解脱并非为了自了而是在自己解脱后再来度化众生如果只

首先禅师强调坐禅者当生大悲心誓度众生对习禅者来说坐禅 的目的是为修定由定生发无漏智慧从而得到圆满解脱大乘佛法所

禅师还指出在正坐禅时应当一念不生若心有思量即是妄念妄念 一起当下就要让它消灭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活正坐禅时不但不能思

之后容易昏沉入睡

端身正坐 做到耳与肩对齐 鼻与脐对齐 舌头顶着上腭 双目微开 以免闭眼

抬高臀部 坐着舒适自然 坐禅时 既可结跏趺坐 也可半跏趺坐 坐禅时 要

注一境 坐禅时要选用松软的坐具敷设铺垫 通常为一大一小 小的在上 便于

禅师在《坐禅仪》开篇指出 坐禅者要具有大悲之心 发大誓愿修菩 萨行 广度一切众生 在坐禅时 首先通过精修三昧 使自己进入禅定之

量善恶还应当不昏沉不散乱若达到专注净念即是入禅之要门坐禅本

是修行的安乐法门但有很多人却因坐禅而导致疾病这都是由于不得参禅要

领造成的如果坐禅能掌握要领自然能够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法味滋润心

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所谓放舍诸缘就

令坐禅者都能做到心无挂碍专注一境禅师告诫说要﹁放舍诸缘休息

出定后 护持定力 接触外境心即散乱 还会流转生死不能自拔 因此 只有护

为根本 入定是坐禅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坐禅者虽然曾入禅定之境 若不能在

最后 出定之后 护持定力 入定是坐禅者得禅定功夫的表现形式 在坐禅 出定后 要善于运用各种方便 保持定力不散 在各种修行方式中 以坐禅入定

神在坐禅时若定慧力量增胜魔障自然消灭而能进入禅定之境

是把世间难舍的一切诸如名闻利养亲情友情等统统放下要有一种今

持恒久的定力 才能不被外境所转 才能超凡入圣 一生成办 现代的禅修者

🌀 🍀

如果坐禅者在坐禅前心中有很多挂碍就难以收摄身心专注禅境为了

为坐禅悟道万缘放下的决心除了放下万缘外还要舍弃心中原有的各

而且还能修得一定禅定功夫

文·慎言

若能遵照百丈禅师《坐禅仪》所说为坐禅理论指导 不仅可防止坐禅时的偏差

禅师还指出坐禅者在坐禅前还要调节身心调节身心最主要是 调节饮食和睡眠饮食是坐禅者维持色身更好修道的基础坐禅者在

种妄想和贪欲做到万念丝毫不挂于心

其次坐禅者在坐禅前要放下万缘调解身心禅的本意是静虑 就是让坐禅者通过坐禅达到内心清净没有任何妄念的一种精神状态

终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境 再由修习禅定 进而开悟解脱 待自己解脱后 再度化更多众生 最

以及在坐禅出定后护持定力的具体方法

节身心还详细讲述了坐禅的正确方法

生大悲心誓度众生还要放下万缘调


俗人交往过密就不能安心修道道业就难以有成就因此很

第六愿臀不触居士之榻 是 指 从 不 应 请 到 居 士 家 中 去  更 不 在家中过夜国师认为修道人应避免与世俗人打成一片若与

受到染污同时也是为了避世讥嫌

寺之尘﹂是为了警示自己减少与女尼的接触机会以免清净心

珠﹂意在激励自己珍惜时间精进行道

计数外 佛珠还有消除妄想 专注念佛的功效 国师之所以﹁ 手不释圆明之

佛珠是用来念佛计数的法物 修净土法门的高僧 每天要念成千上万声 佛号 为了计数的方便 每念佛一声 便拨动一颗佛珠以计数 除了用于念佛

佛行道命终之时才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第九愿手不释圆明之珠 《 大 势 至 菩 萨 念 佛 圆 通 章 》 云  ﹁ 忆 佛  念 佛现前当来毕竟见佛﹂作为真修道人应当念念安住于道上精进念

戒还制定了比丘不得单独与女人接触等戒条国师﹁足不履尼

多高僧不仅不与女人接触更不会受居士之请到居士家中应供

第十愿宿不离衣钵之侧 是指睡觉时衣钵就放在自己身边 衣钵是出家 人的随身之物古代高僧无论是行脚云游还是居寺修道都会衣钵不离身

对佛一样恭敬尊重更要保护衣钵不至丢失

衣钵又是禅宗传付心法的信物 衣钵所在 表示佛法所在 因此 衣钵 随身 既是表示对法的尊重 由于衣钵是法的象征 因而佛子对待衣钵应当像

出家人本来是为了远离俗尘而出家如果出家后还贪恋俗 情杂事 就与俗人无异 若真修道人 应当闲居静处 少到俗人家 中去以免被俗尘所转 第七愿目不视非仪之彩 就 是 眼 睛 不 观 看 不 符 合 佛 教 戒 规  以及佛教礼仪要求的事物通俗地说所有世间的娱乐场所出 家众都不应当前往也不得观看因为这些娱乐场所容易荡人

文·如意

清凉国师的《十愿自励》 不仅是他对自己的警策自励 也是对当时学 佛者的劝勉 一个学佛者如果能依照国师的十条自警之语要求自己 不仅能成 为德行高尚之人而且还能促进道业的成就

🌀 🍀

心志使人意乱情迷 佛住世时为防止弟子沉迷歌舞娱乐之事分别在沙弥十戒 和八关斋戒中制定了﹁ 不歌舞娼妓 不往观听﹂ 戒 出家人本来是 为了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而离俗修道 若不能远离歌舞娱乐 就无 法专注道业 如此 即便出家多年 仍是俗人一个 国师不仅是自励之语也是警示大众之语 第八愿舌不味过午之肴是指国师奉行过午不 食的饮食制度佛教认为早上是诸天进食之时 中午是诸佛菩萨进食之时下午是畜生进食之时 晚上是饿鬼进食之时若出家人在下午和晚上进 食则饿鬼畜生就会生嗔恨心为了慈悲众生 的缘故因而佛制定了过午不食之戒

磐 陀 钟 磬

33


32

清凉澄观国师《十愿自励》解读 一个学佛者如果能依照国师的十条自警之语要求自己

第五愿足不履尼寺之尘 男 女 之 情 是 修 道 的 最 大 障 碍 之 一  佛 住 世 时  为防止弟子沾染男女之情不仅制定了出家人的不淫戒和在家居士的不邪淫

性为本怀

情所转 时时提醒自己防范世间情爱对修道的障碍 处处以直指人心 见自本

修学 可以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 能够专注一境 静心修道 国师为防止被俗

古代高僧为了清净修道 常会住在阿兰若处修行 这种远离人烟的清净之 所 一般人不会前去 由于没有与俗人接触的机会 就不会被世情所转 在此

第四愿性不染情碍之境 是 指 自 性 不 会 受 世 间 情 爱 所 染 和 障 碍  对 于 修 道人来说应当远离俗世的情爱与喧嚣到人迹罕至的清净之所安心修道

也是增长福慧的重要方式

消十分罪业 增长十分福慧 ﹂ 国师不背对经典而坐 不仅表示对法的恭敬

师 说  ﹁ 对佛法有一分恭敬 则消一分罪业 增长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 则

《金 刚 经 》 云  ﹁ 经 典 所 在 之 处  即 为 有 佛  若 尊 重 弟 子  ﹂ 凡 是 经 典 所在之处就表示有佛的法身存在因而对经典当如对佛一样恭敬印光法

而是不恭敬的

表示自己对经典像对佛一样恭敬如果背对着经典则是对经典的亵渎因

第三愿坐不背法界之经 国师警示自己 如果在有《华严经》的地方静坐 时 不会背对着经而坐 而一定会面对着经恭敬静坐 之所以面对经典静坐

示自己的思想意念要时时符合戒规的要求

比被动地制止身口等犯戒行为更重要国师的﹁心不违如来之制﹂则是警

戒律规定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身口造业是犯戒而且起心动念也是犯 戒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心动念往往会引起行为的犯戒因而主动地制心

不 仅 能 成 为 德 行 高 尚 之 人 而 且 还 能 促 进 道 业 的 成 就 

凉澄观国师是唐代华严宗第四代祖师曾作有《十愿自励》

格言以警示自己以戒为师精进修道趣证菩提

的戒条

如法行为保持佛法的清净纯洁佛才根据需要制定了各种不同

一些人在言语行为方面作出了与教义相悖之事为了规范一些不

约束出家弟子的各种戒条但由于弟子在后来的修学过程中有

第二愿心不违如来之制 ﹁ 如来之制﹂  是 指 佛 住 世 时 所 制 定 的各种规范出家人的戒律和共住制度佛成道之初并没有制定

规范自己的威仪使言行举止不失威仪

国师要求自己﹁ 体不捐沙门之表﹂  是指在形象方面不失沙门 应当具足的仪表。国师在日常修持过程中 常以佛教律仪的要求来

仪具足常能令信众一见生恭敬心从而乐于听从教化

要条件之一一个比丘若具足威仪能够给人法相庄严之感威

律中要求比丘要注重威仪并将具足威仪作为能否摄受信众的重

第一愿体不捐沙门之表 注 重 威 仪 不 仅 是 对 诸 佛 菩 萨 的 要 求 也 是对出家众的根本要求诸佛菩萨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戒

戒规也包括佛教的各种修行方法

《十愿自励》分别从十个方面论述了自己坚持清净戒行 唯道是依的修行者本色这十个方面内容不仅包括佛教的威仪


本 寺 活 动

赞 助 表 格 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 —— 佛 陀 如果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无上的布施 喜悦,您可助印《普觉》杂志。只需影印 并填妥表格,并将划线支票抬头写明
:

KMSPKS Monastery 寄至 Awaken Magazine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您也能上网至
 https://www.kmspks.org/make-a-donation/ 通过电子转帐 (eNets) 或财路捐款

询问电话:(65) 6849 5300 电邮:publication@kmspks.org

2021年9月至12月

法会 | 仪式 大悲忏法会 9月3日 | 10月3日 | 11月1日 | 12月1日 星期五,日,一,三(每逢农历廿七日) 上午10时至11时30分 地点:大悲殿 询问:6849 5333 线上-大悲忏法会供灯 9月3日 | 10月3日 | 11月1日 | 12月1日 星期五,日,一,三(每逢农历廿七日) 上午10时至11时30分 地点:大悲殿 费用:$8(一盏灯一个名字)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26 | sed@kmspks.org 线上-供佛斋天法会(活动与供品赞助)

姓名 (中) :

(英) :

性别:

年龄:

最高学历:

手机: 电邮:

线 上 - 虔 礼 药 师 宝 忏 一 咏 日 供 灯 (有待确定)

布施回向:

10月17日 | 星期日(农历九月十二日) 上午9时至下午4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8(一盏灯一个名字)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26 | sed@kmspks.org

款项$ 现金

10月17日 | 星期日(农历九月十二日) 上午9时至下午4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00 | sed@kmspks.org 线 上 - 念 诵 修 持 【 阿 弥 陀 佛 】 圣 号 (有待确定)

您是否需要收据?

需要

不需要

您是否想通过电邮获知本寺举办的讲座、 法会与活动? 是 否

工作坊

佛教礼仪简介班(中文)(有待确定) 教导基本的佛教礼仪,由法师授教 10月9日 | 星期六 | 上午9时至11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 | 聚缘坊 费用:免费 三 皈 五 戒 预 备 班 (中文)(有待确定) 解析三皈五戒的意义与守持 10月10日 | 星期日 | 上午9时至10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 | 聚缘坊 费用:免费

报名: 1 上网 | www.kmspks.org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午餐时间关闭 | 11时30分至12时30分) 询问: 6849 5300 | sed@kmspks.org

禅学入门 舒心正念静坐班 - 双语 (法师授课)(有待确定) 静坐,包括身体扫描及放松法。 10月 | 星期三课程 | 晚上7时45分至9时15分 10月 | 星期五课程 | 晚上7时45分至9时15分 10月 | 星期日课程 | 下午4时至5时30分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 禅堂 费用:$30(每个课程) 正念禅修一日工作坊(授课法师-仁虚法师)(有待确定) 星期六 | 上午9时分至下午5时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费用 : $30

虔 礼 药 师 宝 忏 一 咏 日 (有待确定)

支票号码:

* 由于本寺不接受外币支票,故海外读者如发心赞助 本刊,请用银行汇票 (新加坡币) ●

|

传授三皈五戒 10月10日 | 星期日 | 上午11时45分至下午2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免费

10月11日至16日 | 星期一至星期六 (农历九月初六至十一日) 晚上8时至9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00 | sed@kmspks.org

(办公室) :

课程

三 皈 五 戒 典 礼 (中文)(有待确定)

药 师 消 灾 燃 灯 法 会 (有待确定)

电话 (住家) :

|

10月3日 | 星期日(农历八月廿七日) 上午6时至8时 地点: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寺务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33

请至本寺网站递交您念诵“药师佛圣号”的计数。 共修日期:10月6日至11月4日 | 星期三至星期四 (农历九月初一至九月三十日)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sed@kmspks.org

职业:

讲座

(有待确定)

线上-念诵修持【药师佛】圣号

地址:

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法会 10月24日 | 星期日(农历九月十九日) 上午10时至11时30分 地点: 大悲殿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33 | sed@kmspks.org

您在何处取得这本杂志?

第51期 I 2021

关于光明山普觉禅寺的出版捐款事 项,我们会与您联系。并请上网查 询有关个人资料保护法令的详情。 https://www.kmspks.org/privacy/

需要更新或更改您的个人资料,请电邮

publication@kmspks.org 或 致 电 6849 5342

请至本寺网站递交您念诵“阿弥陀佛圣号” 的计数。 共修日期:12月4日12月25日 | 星期六 (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月二十二日)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sed@kmspks.org 线上-念诵修持【弥勒佛】圣号 请至本寺网站递交您念诵“弥勒佛圣号”的计数。 共修日期:12月31日 至 2022年2月1日 星期五至星期二 (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至正月大年初一)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sed@kmspks.org

报名:1 上网 | www.kmspks.org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午餐时间关闭 | 11时30分至12时30分) 询问: 6849 5346 | 6849 5300 meditationhall@kmspks.org

社群 正念基础班 报名根据正念减压MBSR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所编制的正念基础班,透过 正念的技巧学习,如何减轻压力,提升专注力。 10月1日至10月22日 | 星期五 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 地点:普觉坊 费用:$160(4堂课)


人生故事书工作坊 人生像是一本书,它让我们在岁月里写下自己的故 事。欢迎您通过这个工作坊,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珍贵 的历史故事书。您可以:

约稿 《普觉》是光明山开辟的综合

* 分享回忆的酸甜苦辣 * 把经历的困难和面对挫折的方法传递给后代 * 积极的安享晚年、释放情绪 * 扩大社交圈、结交知心朋友 * 提升幸福感和自信

性、通俗的佛学园地,我们真诚 欢迎您的支持与投稿。我们的

10月3日至12月5日 | 星期日 上午10时至下午12时30分 地点:普觉坊 费用:$150 - 包括材料(10 堂课)

宗旨是弘扬佛教正法,推广平等、慈悲、无 我、无私的精神,启迪众生之智慧,净化大 众之心灵。

有机堆肥 $5

环保 安 宁 教 育 一 日 线 上 课 程 【 生命的告别】 这一日课程将让您了解如何规划善终。 * 让即将离去的病人得到善终 * 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得到善别 * 让失去亲人的家属得以善生 主题一 :善终善别善生 - 认识临终关怀 主题二 :编写善终剧本 - 预立护理计划 主题三 :当我们生病了 - 探讨家庭互动 10月10日 | 星期日 | 上午10时至下午5时30分 地点:线上课程 费用:$65

修福轩: 光临我们的寻宝店 寻找价廉物美的物品 园艺堆肥可在修福轩购买! 每逢星期六与星期日 上午10时至下午3时 地点:斋堂外(南翼) 询问:6849 5300 gratitude@kmspks.org

请查询我们的网站 以便了解最新消息

www.kmspks.org

栏Ι目Ι设Ι置 兰 若 轩

能以小见大,富有哲理、具有启发意义的 佛学精品短文。

菩提清韵 描绘庙宇、山水的精美散文,以及佛教感 悟,修行心得的散文、诗歌。 竹林夜话 有启发意义的僧传、史传和佛教故事,以 及近现代和当代的现实故事。 意解人生 生活中的人生感悟,挖掘人性的真善美, 提倡文明、和平、环保的精美杂文。 法海拾贝 重拾人生走过的足印,以阐述佛法义理的 精美文章。 磐陀钟磬 刊登逻辑严密、说理性强的佛教短篇论

书法班

文,与精彩的法师大德开示。

书法班是一个结合中华文化与艺术的平台,让学员 们通过书写书法陶治性情、培养专注力。 11月11日至 2022年1月13日 | 星期四 下午3时至下午5时 或 晚上7时15分至晚上9时15分 地点:普觉坊 费用:$110(10堂课) 材料费:$22(请交给老师) 素 食 营 养课程-通过饮食和自 然 疗 法 管 理 更 年 期 您是否正在经历近更年期或更年期,如疲劳、潮 热、盗汗、皮肤干燥、抑郁及情绪低落等症状? 参加我们的课程,学习用饮食和自然疗法预防或克 服这些症状,同时减少骨质疏松症、心脏病、癌症 与体重增加等更年期健康风险。 注意:建议学员在上课时有一本洪老师的食谱营养 手册,以作为全食营养与食谱的参考。 ( 食谱营养手册:学员特价$18 ) 11月28日 | 星期日 | 下午2时至5时 地点:普觉坊 费用:$48 报名:1 上网 | www.kmspks.org/lifestyle/ 2 普觉坊 | 上午11时30分至傍晚6时 Bras Basah Complex #03-39 3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午餐时间关闭 | 11时30分至12时30分) 询问:6336 506 | awarenesshub@kmspks.org 食物配给计划 加入我们,向低收入家庭分发食物。 5月16日 | 6月20日 | 7月18日 | 8月15日 星期日 | 上午9时至11时30分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 新明路 询问:6849 5300 | community@kmspks.org

流 通 处 • 光 明坊 AWARENESS PLACE Blk 231 Bain Street #01-63 Bras Basah Complex Singapore 180231 • 普 觉 坊 AWARENESS HUB Blk 231 Bain Street #03-39 Bras Basah Complex Singapore 180231 • 新加 坡佛教总会 SINGAPORE BUDDHIST FEDERATION 59 Lorong 24A Geylang Singapore 398583 • 大悲 佛教中心 TAI PEI BUDDHIST CENTRE 2 Lavender Street Singapore 338823 • KUSHINAGARA BUDDHIST CULTURAL PTE LTD 190 Middle Rd Singapore 188979 • CLASSIC LAO DI FANG RESTAURANT 9 Penang Rd # B1-12 Park Mall Singapore 238459 • MIAO YI VEGETARIAN RESTAURANT 101 Upper Cross Street #03-32 Singapore 058357

由于当前的疫情情况,课程和日期可能会有更改。 请浏览www.kmspks.org以获取最新信息。 【我们将依据政府所列的开放指导原则局部开放营业时间】

琉璃之光 秉承佛教慈悲的思想,从医学的视角介绍 生活中的小百科,阐发正确的生活习惯与 饮食习惯。 狮城奋讯 新加坡的佛教简讯。

稿Ι件Ι要Ι求 1 本刊欢迎电子邮件投稿。所投稿件以 800至 2000

字为宜,采用与否,概不退稿。 2 投稿若用笔名,请另注明真实姓名,并附上身份

证号码、电邮地址、住址及手机号码以便联系与 邮寄稿酬。 3 来稿三个月内未接到通知,请自行处理。 4 编辑部对所投稿件有权删改,如要保留原文或一

稿多投者,必须注明。 5 手写稿请用正楷字书写清楚,标点分明。来稿一

经发表,文责自负。 6 稿件一经刊登后,我们将按稿件原址寄奉稿酬,

每一千字60元新币,以申谢忱。 7 投稿地址: PUJUE MAGAZINE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投稿邮箱:pujue@kmspks.org

话:(65) 6715 6905


星期日

时间

上午6时 地 点 无相殿

6am

供 品赞助 (额满为止)

 吉 祥 如 意 $28

 福 寿 安 康 $88

注 意事项

1 供品赞助不包含莅临法会现场的门票

2 欲莅临法会现场,请于9月20日至24日之间上网报名: https://tinyurl.com/kmspksgfzt21(额满为止)

3 在线观看,请至: Facebook Live: https://bit.ly/KMSfb

4 赞助者可在法会圆满后的一周内(10月4日至10日) 前往位于佛学院的临时办事处(上午9时至下午3时) 出示收据以领取您的供品

法 会赞助

$10 | $20 | $50

* 必须完成新冠疫苗接种 YouTube Live: https://bit.ly/KMSyt

赞 助方式 1

请莅临本寺(位于佛学院的临时办事处)或 2 上网 https://tinyurl.com/kmsparamita ( 供品赞助 ) https://tinyurl.com/fwdana ( 法会赞助 ) 赞 助日期

即日起至9月27日(额满为止)

光明山普觉禅寺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 6849 5300 • kmspks.org

facebook.com/kmspks

种诸善根积聚福德护国利民世界太平

清静觉行吉祥如意向善进趣人天欢喜

10 2021 3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